狄仁杰编年纪事

2022-07-30

大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在阳曲县东南十里之遥的村庄,他濒临一条通往京城的大道有三五十户人家,村东坡地沟壑,果树林木,梯田相连,东来的紫气笼罩着村庄,牧童的吆喝声,牛羊的哞哞声,牧歌唱晚,炊烟缕缕,一派升平气象。村西广袤的原野稼禾片片,畦蔬点缀,间或有小溪潺潺流过,又是一番田园春色。

在并州通往京城的古道旁,一处宽敞气派的院落中,随着一声啼叫,一个小生命在狄家诞生了,他便是日后震惊朝野文明世界的大唐名相狄仁杰。狄家人世代为官,在这官宦人家又一辈人给全家上下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喜悦。增添了不尽的欢乐。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以前,童年时代的狄仁杰和母亲一直生活在狄村,家中曾聘请私塾先生做启蒙教育,期间母亲也传授家风古训,使狄仁杰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从传说中狄仁杰童年故事里,就可窥视狄仁杰童年的一斑。

大唐名相狄仁杰出身于官宦人家,祖辈五世为官,父亲狄知逊曾任孟州刺史、夔州长史等职、祖父狄孝绪曾任尚书左臣,曾祖狄湛曾任侍官正都督,平西将军等职。狄仁杰字怀英,生肖虎、汉族,生于大唐贞观四年三月(公元630年),世居大唐并州阳曲县狄村(旧址松树林)现属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营盘,在现存狄仁杰之母所植的古槐旁就是狄家故居。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坐西向东,青砖灰瓦,紫气笼罩,院落门前是一条原阳曲县城通往的官道,两边商铺林立,整日里叫买叫卖声不绝于耳,繁华异常,虽然狄仁杰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难能可贵的是小时候并没有沾染上官宦人家子弟的好逸恶劳,胸无大志的恶习,相反他却经常在父亲身旁学文习字,在书房朗朗吟颂,往往秉烛到深夜,而他的行为使父母深感欣慰。

狄仁杰的幼年是在母亲怀抱中呵护下长大的。在故乡狄村他有多少儿时的小伙伴,小伙伴中有农耕人家的子弟,有贾肆人家的宝贝。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他懂得了贫穷与富贵、懂得了诚实与狡诈、懂得了慈善与丑恶!而更多的则是做人的艰辛!母亲循循善诱的言传身教,在狄仁杰幼小的心灵中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狄仁杰两岁刚刚牙牙学语时,父亲回家秉烛夜读,他便悄悄地爬在父亲身边,听着父亲朗朗的读书声,他也跟着一句一句重读。时间久了,父亲感到惊讶,便有意识地教他读几句,到第二天,父亲刚翻开书,他便认真的背起来,虽然不免短文缺字,但总还能比较连贯的念下去。父亲看他勤奋好学,就嘱咐狄仁杰母亲,要有意识地教他认字。到5岁时,家父为不耽误仁傑的功课便专门请了家庭教师,设私塾,每日教读书写字,给狄仁杰讲萧河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讲蜀将关羽忠义勇的故事,也讲诸葛亮治国理政体察民情的故事;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为民兴修水利智斗巫神的故事,这些古人的高洁品质和事例,在小小仁傑的脑海中留下了正直、向上、仁义、为民的深深烙印!以致影响他一生。与他为官正直,勤政为民,断案如神是有一定联系的。每当父亲从外回家,他总要认真地背几首古诗或一段离骚给父亲听,平时,也讲些小故事给邻居、农夫、小伙伴们听。有天晚上,父亲路过仁傑书房只听到里面传出朗朗读书声,有高有低顿挫激昂,父亲听得入迷,以为先生辛苦,深受感动,便轻轻将门推开,却只见儿子一人,双手后背拿着本离骚,一字不漏地背诵着,全不觉有人进家。父亲为不影响儿子认真的样子,便悄悄地退出,轻轻把门掩上。夏日的深夜酷月当空,田野不时传来阵阵蛙声和着少年的读书声,一幅田园耕读景象陶醉着父亲,父亲倍感欣慰!当父亲偶尔和村邻相遇时,人们总是以赞美的口气,夸着仁傑的聪明智慧,仁傑稍有时间也会给村邻大段大段一字不差认认真真地背古文,而后再一句一句地讲解着古文中的故事,街坊邻近十里八村的人都夸狄仁杰是有远大抱负的小神童。

狄仁杰8岁那年冬天(公元638年)天气分外的冷,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直下个不停,已下5天了,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仁杰爱雪天,爱看那漫天飞舞的大片大片的雪花,更喜欢那漫山遍野晶莹剔透白雪皑皑的原野!早上起来,未等家人起床便迫不及待轻轻地走到大门洞,慢慢地打开双扇大门,欲欣赏远山雪天的美景,但眼前的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只见一个白须老者正倚在门洞,奄奄一息,似乎已冻僵了。于是他来不及多想,急急忙忙叫起家人,急忙将老者抬到家中,忙叫厨娘熬好姜糖水,亲自一勺一勺地喂到老者口中。父母起床后看到儿子慈善心肠的举动,心中感到万分幸慰,急忙帮着把老者扶到火炕上坐下来。老者喝了姜糖水,坐在火炕上,渐渐地苏醒过来,慢慢睁开双眼,看着眼前的一切,好像要说什么,仁傑心里明白,急忙安慰说:老爷爷不要多心,这里就是你的家,有什么事等你养好身体再去办,可以吧;父母和家人都被仁傑的善举感动着,父母吩咐家人给老者收拾住房,烧热炕,一日三餐汤汤水水地照顾着,只怕有个闪失。

半月过去了,老者的身体逐渐硬朗起来,脸上也红光满面,执意要走,这才向狄家讲述起事情的原委:原来老者家居河东,有一小女远嫁阳曲县,数年音讯皆无,怎奈,老两口已是年过半百之人,思女心切,夜不能寝。于是两位老人商议,由老者前往看望女儿。嗣后,老者稍做准备,便急急忙忙上路前往阳曲县看望女儿,到了狄村地面,时已傍晚,大雪纷飞,又错过了留人小店,只得靠在门洞歇息。有心上前敲门,一无盘缠银两,二又怕遇上非善良之辈,衣裳单薄又冷又饿,不想冻僵在狄府门前,若不是老少东家悉心相救,我老汉早就冻死他乡了!说罢,老泪纵横,再三拜谢救命之恩,仁傑听了更为感动,请父母捐衣赠银,父母也为儿子的善举深感骄傲匆匆打点衣物银两,继续挽留老人多住几日,怎奈老人执意要走,待一家人将老者送至门外,看到雪停天晴,气象万千,欲上前赠送衣物银两时,只见白须老者化作一缕白烟,飘然而去……当众人返回家,却见桌子上有一方纸上写道:

小小年纪心慈悲,慷慨解囊救垂危

他日皇榜高悬时,才显英名栋梁材。

狄村是离城不足10里的集镇,镇上油坊、作坊、车马店、绸缎铺、郎中、药材店,商铺林立,样样俱全。小孩子也多,不时聚在一起玩耍;有绸缎铺店主的10岁儿子,取名富财,有车马店店主的儿子,取名驰远,还有油坊店主乡下来的外孙,小名胖儿,七八个小孩。却说油坊店主年事已高又十分疼爱虎头虎脑憨厚老实的外孙胖儿,外孙胖儿偶尔来住几天,老店主喜欢的像吃了蜜一样,不时的从油坊柜台上拿些散碎银两给胖儿买零食使用。一天,仁傑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不经意间,绸缎店主的儿子富财发现油坊店主外孙胖儿有两小块散碎银两,心中顿生不良之意,便想占为己有,乘小朋友不注意,他把自己的散碎银两悄悄地放在靴子里,谎称丢了银子,要小伙伴帮他找,小伙伴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哪有银子装在身上!于是纷纷让他检查搜身表白自己,油坊店主的外孙胖儿却把口袋捂得紧紧的,不让搜查,绸缎店主的儿子富财不由分说,硬是强行从胖儿身上抢走了银子,急得胖儿哇哇大哭,却又无可奈何,越吵越闹人围的越来越多,就连大人们也凑过来看热闹。聪明的仁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直在思考事情的原委。正在吵得不可开交之际,他把小伙伴们叫在一起,一个个问起来;当问到油坊店主外孙时,胖儿又哭又说:“是外公从柜台的抽屉里拿了两小块散碎银子让他用”。说罢又哭了起来,既可怜又无奈。当问到绸缎店主儿子时,富财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说:“他一个穷孩子哪来的银子,分明是偷了我的银子”,说完脸上显露狡诈,蛮横的样子。仁傑听完双方的叙述,便让车马店主的儿子驰远端一碗水来摆在大家面前,然后,从绸缎店主儿子手里拿过抢来胖儿的银子放在水中,只见水中慢慢飘起点点油花。于是断定银子是油坊店主外孙胖儿的,就要将银子还给胖儿,绸缎店主的儿子富财见到手的银子又飞了,急得又叫又跳,一副泼皮样。跳的时候,只见他腿拐了一下,痛的呲牙咧嘴,眉头也皱了一下便不再跳了。狄仁杰却将富财的丑样看得一清二楚,于是便让富财把靴子脱下来,绸缎店主的儿子着急了,双手捂着靴子说什么也不让脱,仁傑让他站起来走几步,他却一拐一拐的不想走,狄仁杰便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和小伙伴们一起强行将靴子脱了下来一抖,两小块散银子掉出来,绸缎店主的儿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扁了下来,围观的大人们一致叫起好来,都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称赞狄仁杰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油坊店主的外孙胖儿被抢走银子狄仁杰又帮他要回来,委屈的脸上也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狄仁杰少年时代刻苦求学,年轻时就以无畏和仁慈著称。有一年狄府门人被害,告到阳曲县衙,县老爷一听狄家门人被害,十分惊慌失措,急急忙忙派县衙捕快、班头、师爷等一伙人来到狄家封门闭户,如临大敌一般。他们轻勘察、重口供、见人就抓、抓来就问,严刑逼供,搅得狄村人心惶惶,狄府上下杂役也人人自危,生怕受到牵连,纷纷找官差诉说解脱,生怕因此受到牵连。几天过去案情仍无头绪,就剩狄仁杰没有询问,官差县吏来到狄仁杰书房,试图询问,却见狄仁杰旁若无人地坐在那里,正专心致志伏案读书,县吏十分不高兴,心想,一个小孩子,如此傲慢,便上前责问狄仁杰为何如此傲慢无礼,狄仁杰转过身来,对县吏说:你等不去现场勘察验尸,寻找证人、证据,查看死者被害原因,却整日在府上反复询问勤杂人等,难道会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是杀人凶犯吗?况且我在书房正和圣贤对话,向古人学习治国理政之策,哪有时间和贵县吏聊天啊!县吏受到奚落,在狄府又不敢发作,只得愤愤离去。

县吏回衙满脸不快,悻悻地将经过详细向阳曲县太爷讲述,幸亏阳曲县县官是个精明之人,听了县吏讲述如同拨云见日一般,又急急忙忙带了数个精干人员,勘察验尸,拜访狄仁杰,并将勘验情况及询问口供一一向狄仁杰讲明白,狄仁杰虽是读书之人,却对府中勤杂人等的情况和狄村古镇的人情世故掌握的一清二楚。在狄仁杰的指拨下,县官亲自勘察验尸,了解死者的情况和接触人等关系,终于在事故发生5日后,从车马店将凶者抓回。嫌犯听说狄仁杰参与破案后,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少年狄仁杰智斗县吏攻破杀人案的故事便家喻户晓了。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为了照顾在外做官的父亲的日常生活起居,他和母亲远离家乡狄村,去父亲任刺史的孟州阖家团聚,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从此又跟父亲漂泊于任上官场之中游览着祖国大好河山!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狄仁杰随父前往夔州。少年在书山中艰辛地攀爬孜孜不倦、执着而认真。他熟读诗书,精研儒家经典,经名人指点,且对医术也颇为精通。从各方面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同时还习武健身,他的剑法吸取了多派别技艺达到纯青状态,一柄祖传雨龙宝剑,舞得出神入化。

永徽之年(公元650年)狄仁杰中举。同年迎娶二位夫人。狄父调京城任御史大夫,狄仁杰兼任父亲的私人秘书,准备参加科考。

在陪伴父亲的宦海中识得风浪,分清了暗礁与浅滩,用自己学得的知识逐渐识别人间的善恶,用自己对父亲官场生涯的理性分析,开发自己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应用,锤炼了自己的意志,铸就了他睿智善辩、刚正不阿、为民请命、敢于坚持、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和做事的原则。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秋,历经十余年的寒窗磨练,从知识到实践,狄仁杰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仕途,踏上了去往京城长安的科考之路。据史书记载:那一年高宗下旨,在京都长安举行明经科考试。二十多岁的狄仁杰应召从父亲任上赴京城应考。当他赶路来到临潼,只见城里一颗古槐下围了很多人,有的在叹息,有的在观看,人群之中靠着大树躺着一个十余岁的小男孩,鼻息之上长着一个恰似碗大的肉瘤,向上翻着几乎遮住两只眼睛,脸上痛苦地抽搐着,身旁站着两位衣着显贵的长者,而在孩子的身边竖立着一块牌子上写着:“能疗此儿怪病者,愿赏绢百匹赠百两黄金”。所有围观之人都在为患儿唏嘘同情,心中也都清楚,此病是十分难治之病,家中大人也曾为此四处寻访神医良药,多日寻找无果,不然,怎会出到如此高的医价!要想医治好恐怕得华佗再世,扁鹊仙临了,人们不停地议论,两位老者更加焦虑心烦。

狄仁杰出门随身所带两件物品:一柄雨龙剑,一个银针包。雨龙剑是祖传,剑法也是父亲所传长期练就出神入化,紧急情况下用于防身自卫之用;而一包银针,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形状不一,其针灸疗法却是高人所授,师傅叮嘱:不以挣钱而以救人为目的,任何时候均不得讲出师尊名讳及行踪。狄仁杰听看了多时众人的议论,逐上前蹲在小孩身边,静静观察了一会儿,又拨开双眼看过,用手反复摸摸肿瘤,而后将小孩的左手轻轻抽出,号脉之后对两位老者说:“患儿之病我可治愈”。说罢不等答应速从马背的行囊中取出了一个精致小包,抽出几枚长长的银针,轻轻将针扎进去之后,不停地捻动针头,瘤子便在捻动针头之时渐渐缩小,不到半刻,瘤子不见了,患儿睁开双眼,鼻子坚挺,急急爬起来纳头便拜恩人,,两位老者也紧握狄仁杰双手,激动地泪水哗哗流下,人群中爆出阵阵掌声和赞叹之声。狄仁杰挣脱双手,匆匆收拾行囊策马而去。老者回过神来正待拿银两感谢狄仁杰,却见早已远去,阳光照在狄仁杰身上闪烁着道道金光。

而此时27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而步入仕途。随即往汴州任判佐。此官虽为小吏,但狄仁杰能在任期间正直躬勤,深受百姓及同僚赞誉,但也得罪一些官场势利小人嫉妒而诬告。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时任工部尚书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事实真相原委曲直,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个难得的人才,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进而上奏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仲夏,高宗由武则天伴驾前往汾阳宫(今山西静乐县境内)避暑兴游,狄仁杰任知顿使臣予先往汾阳宫观察,安排皇上食宿,只听当地并州长史李冲玄欲征集万余民工重修官道,狄仁杰询问长史为何重新修路?长史回答说:原来的路经过妒女祠恐惊圣驾,狄仁杰听了以后说,当今皇上皇后乃至上圣君,普天之下均为辖属地面,哪有惊驾之说!遂令停止重修官道,只令原路清水洒地,黄土垫道。这样减轻了当地万余民工的劳役,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赞狄仁杰的惠民恩德,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秋,狄仁杰奉调前往并州都督府任法曹,上任之前,狄仁杰向上司请假一月,在家侍奉父母,陪父下棋消遣,聆听父亲教诲;帮母亲料理家务,叙谈家乡往事。不觉,一月假日已尽,狄仁杰将往并州任上,此时父亲已退职在家,父母俱以年迈,母亲身体有病,狄仁杰甚是惦念。母亲看出儿子的心思,便对狄仁杰说:“我儿可放心前往任上,家中自有你父和你媳妇照看不必操心!到家乡之日时确记,代为父母看望家族宗亲及乡邻、好友,表达我等思念之情;如有闲时,可前往红土沟观音堂为母亲拈香,以感恩观音菩萨的佑护,切记切记!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狄仁杰略做准备,便留一夫人在父母身边,携另外二位夫人前往上任,那时正值夏季烈日炎炎,汗流浃背,酷暑难耐,当走到并州东山路过一座古寺休息下来避暑时,看到乘凉的银杏树下有一石桌上面已摆好一盘棋,一老和尚正坐在棋盘旁似等着什么人的到来。于是狄仁杰走上前向寺院老和尚施礼问好并提出借伞遮阳、老和尚听后,指着棋盘对狄仁杰说:“家有家法,寺有寺规。”想借寺院的东西不难,就在棋盘上战胜老衲即奉送。一向爱好下棋的狄仁杰便和老和尚对弈起来,经过三十回合的较量,老僧招架不住狄仁杰的马后炮推棋认输,狄仁杰一行人准备辞别老和尚离寺上路时,老僧并未送伞而是说:“施主路上自有一把天字号大伞为你等遮阳,一路走好!”原来在他们头顶上已有块白云一直跟着他们漂浮,真是一把天字号大伞!徐徐的微风带着湿润轻轻吹来,一行人顿感精神百倍,这时狄仁杰才意识到老僧临别时所说的路上有人替你撑伞并非戏语!同时他断言:古寺的老僧并非一般人,当狄仁杰一行走进狄村地界离家不远时,头顶的白云不再跟着他们漂浮了,而是孤零零地停泊在狄村红土沟上空缓缓落下,令人不解。狄仁杰到任后突然想起母亲病重时曾许愿:病愈之后重建观音堂再塑金身。狄仁杰为让母亲欢心,随后即往观音堂上香跪拜,十余日之后从孟州传来喜讯,母亲病已痊愈,狄仁杰便又遵从母亲心愿,同时也感恩白云的一路陪伴。立即在红土沟除完成母亲许愿重修扩建观音堂,为观音塑金身,另在观音堂略东竖白云落处之碑。(据记载,此碑明清时还在)。后来有一尼姑来观音堂居住,改名净业庵。清康熙年间,名僧天泽和尚由五台山来此,深受僧众欢迎,请天泽和尚主持了庙事,随之,逐年加以扩建,改庵为庙。之后了然和尚再加增建,寺庙依山而建拾级而上,宏伟宽敞、布局别致、风景优雅、为并州第一。且因此处地势较高,建在向阳背阴的一面坡上,往时常有白云盘旋寺巅,又有白云落处之碑,故改名白云寺。

也就是在狄仁杰奉调并州任法曹时,一路上鞭儿清脆,车声辚辚,当他和随行人等登上太行山之巅,驻足回首遥望孟州方向,只见湛蓝的天空,白云柔柔、飘飘忽忽、悠悠荡荡,他动情地对随行人员说:你们看啊,那洁白的云彩下面就是我父母亲居住的地方,我们等白云飘过之后再走吧,一会儿又转身向西北方向眺望,更是山峦叠嶂,气象万千,天上挂着片片白云飘来飘去,他更加欢喜激动地说:那丘陵起伏,丰饶而遥远的地方不正是我的故乡,我们要去的并州大地吗!这时狄仁时不待随行人员的催促,独自一人狂喜地向前奔去,微风吹拂着他那飘逸的长发,洒脱的身影,朗朗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莽莽群山之中。

阔别家乡近二十年,今天带着父母的问候祝福,见到童年时的朋友和家族亲朋,尽情地互相倾诉着友谊和亲情!家乡的亲人望着狄家父子世代宦海荣升,为家乡增光添彩,大家都很激动深感荣幸。

狄仁杰在家乡并州上任之后十分兴奋,暗下决心一定要多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任职期间遇事多到百姓之中明察

暗访,不避亲不护短,执法严明,政平舒理,凡是他经手的案子从不积压及时处理,由于他办案认真严谨公平执法没有出现冤假错案,因此受到同僚百姓的一致好评。

狄仁杰的仁孝在人们心中有着极好的口碑。他不但自己孝敬父母,而且还用自己的行动直接去影响他人:并州法曹参军郑崇质,生性恭顺仁孝,对其父母颇能尽为子之道。狄仁杰上任不久,同僚郑崇质被上司派使远方。郑母亲已年迈且身患重病,如郑远去,家母身边无人照看十分不便,如不去,身为政府公职人员将受到降职革职查办,正处两难之际。狄仁杰看到十分同情,便安慰郑参军说:“公且莫着急,太夫人病情危重,若公奉命出使远方路途遥远,岂有不担心之理?哪也将影响公的公务。”说罢,遂主动去都督府对长史蔺仁基说明情况,要求代替郑崇质充使外出。长史蔺仁基是并州都督府最高长官代行都督职责。他听了狄仁杰陈述之后十分感动,他动情地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当时,都督府司马李孝廉正与长史蔺仁基闹矛盾。看到狄仁杰能主动代替无私人深交的同僚远行;古时交通不便,需长途跋涉、异常辛劳;对此行为长史十分感动且深感惭愧,便主动去司马李孝廉处,推心置腹真情交流,对照狄仁杰行为深感不如,随后蔺李二人则握手言和,和好如初。狄仁杰在并州任职仅是宦海生涯的开始,一个普通的官员却能以自己高风亮节的高尚行为、消弭上司之间矛盾,这使狄仁杰的声望在当地迅速提高,狄仁杰完成使命后又回到并州任职,在并州数年的做官生涯,为百姓做过许多有益的事,然而,并州虽是故乡,在他的一生中只是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以后回来督运过一次粮食之外,再也没回来任职。当地百姓却为他修建祠堂年年祭祀尽享人间香火,仅故乡阳曲的狄公祠明代以后一直完好无损,并有300亩祀田收入保障祠内四季祭祀不断,千余年来一直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怀念。

乾封元年春月(公元666年)狄仁杰在并州都督府任法曹,将调往外地任县令,启程之日,都督府上下同僚或骑马或步行争相送往十里官厅话别,而家乡故里的乡邻百姓,市农工商,太阳还没出山,便早早聚集在官厅周围及狄家故居等待着送别亲人上任。狄仁杰骑着马远远看见了乡亲们赶忙早早下马,急走几步,握着亲人们的手,激动的泪水淆然而下。乡亲们千叮咛万嘱咐,一群人陪伴着狄仁杰路过家门往前行,官道两旁又是扶老携幼送别的乡邻。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送别的人们脸上泛着红光。狄仁杰再三拜辞家乡父老同僚仁人,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往汉源县(现四川西南山区雅安地区)的旅途。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调任浦阳(江苏运河边一富庶大县)县令;浦阳虽是富庶大县,濒临运河,漕运繁忙,也是盐业集散之地,为国家重大税收来源之一。但地方管理不善,匪患猖獗,官盐多次被劫,官税征收受阻,地方秩序混乱,民心慌慌,朝廷官员不时被害......狄仁杰到任后,经历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明察暗访,终于破获了拦劫官盐和盐业走私大案多起。将地方恶霸、匪首、与匪勾结的贪官污吏一并绳之以法,千里漕运畅通无阻,官盐得以保障,朝廷税赋足额收缴,市场繁荣,民心稳定,浦阳地域又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兴旺景象。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夏,狄仁杰奉调京城任大理寺丞,负责审理大唐东都洛阳错案积案及涉及到国家、老百姓的重特大案件。那时狄仁杰官仅从六品,但他不计较官职,到大理寺后,即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工作,接访百姓,审视狱囚,在短短的一年之中,就审理17000件,且从无一人诉冤。调入京城第一年年终进行业绩考核,负责考试的是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他没有深入仔细了解情况,在大理寺上报给新官狄仁杰考评为中上等的结果给否定了。大理卿张文谨认为此事不公,向刘仁轨提出异议,刘仁轨问张文谨狄仁杰审理了多少案件?张文谨答:年内审理17000件,而且没有一人诉冤。刘仁轨听后大惊,深为自己的失察感到内疚,于是重新将狄仁杰考评结果改为上下等。大唐对官员的管理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即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并对考核成绩严格地分为九等,上下等为第三等。进京任职第一年就取得如此优秀的政绩,这使他很快崭露头角,同时也为今后仕途通达铺平了道路。期间,狄仁杰审案成绩卓越,名声极大,外地一些疑难案件纷纷上疏,请狄仁杰帮助审理。蓬莱小县竟发生数件人命大案,狄仁杰杰到蓬莱后不到半年,积案都迅速告破。

狄仁杰在执法时力争做到司法公正,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对案情亲自深入梳理调查,决不乱用刑法逼供或屈打成招,决不敷衍,决不徇私舞弊。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狄仁杰任大理寺丞的第二年,守卫昭陵的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卫中郎特大将军范义才,分辨不清地域,为军中事,误砍伐昭陵柏树一株。此事让高宗知道后,十分震怒,痛哭流涕!高宗八岁时失去亲生母亲长孙皇后,幼年性格软弱的他,太宗十分疼爱,关怀备至,深怕受到半点委屈。十六岁立为太子后,高宗与他朝夕相处,言传身教,深深的父爱牢牢地扎根于高宗的心灵深处终生难以忘怀。而今,竟然有人敢于砍伐父皇陵园的柏树,这种大逆不道犯上行为绝不容忍,必须诛杀以其命谢罪!

高宗立即下诏逮捕权、范二将军入狱,着令大理寺严加惩处“速判立决”!而大理寺审理后,只判处免官除名不得另用!高宗看完大理寺奏章感觉判刑太轻难以接受,于是亲自召见狄仁杰对他说:“权范二人无视圣皇砍伐陵园柏树,陷我于不孝境地,罪大恶极,理应处死,卿等为何从轻?我知道卿是好法官,不可违抗圣命!”大理寺众人只是面面相观,没有一人据理抗争,唯狄仁杰固执不已,高宗勃然恼怒变色,狄仁杰的上司大理寺正卿唯恐吃亏,忙令他退出宫去。而狄仁杰依旧岿然不动,苦苦进谏:“臣听说不顺从皇上,违背陛下旨意,自古以来十分困难,臣愚昧,但臣以为不一定都是这样,如果生活在桀纣时代,的确很困难;如果在尧禹时代,幸遇一代明君就不可能像“比干”那样被杀。从前魏文帝时下令迁徙国民南下,大臣辛毗当众拉住文帝衣袖谏争,终被采纳。贤明君主是可以用国家法理说服改变主意的,忠臣进谏从来不怕权威。现如今陛下不采纳臣的意见,臣下世之后,臣却羞于见辛毗呀!陛下制定的法律,悬挂在宫廷外的阙楼上,按法律的规定权范二将并未犯死罪,陛下却要斩首,这样做,法律便失信于天下。法律不固定随意改之,老百姓该如何遵守?刑律部门又该如何执行呢?因为一棵树而杀两将军,正如张释之所说,假如有人盗长陵一杯土,又该以何法加之?如果我听从陛下旨意,屈杀权范二将,天下百姓会怎样看陛下?千年之后人们又会如何评价陛下呢?仁傑决不能陷陛下于不仁不道之境地!狄仁杰对陛下这番有节有理,处处为陛下着想,却又十分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语调,避免将高宗逼到难看的境地。高宗听了狄仁杰这番话,觉得都是为自己着想,且难以反驳,于是不便再动怒,无奈之下只好放弃自己的主张。权善才、范怀义二人得以免死。流放到岭南。事后,高宗冷静下来对狄仁杰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并下诏命史官把此事编入国史。”他还说:“仁傑能为权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狄仁杰被唐中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侍宠枯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劳费钱财,狄仁杰知道后即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华,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立本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立本,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立本,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立本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支度郎中。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藩王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与周边相邻小国不断发生磨擦矛盾且日益恶化,又不能得到大唐及时调解缓和,导致连年战争,大唐与吐蕃之间关系日渐交恶,公元670年前终于爆发了战争。大唐先后派薛仁贵、李孝玄两次挂帅各领兵数十万征讨,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国力雄厚的大唐王朝从吐蕃前线到沿途各州县纷纷备战人心惶惶。关中西大门岐州(陕西凤翔)如失,将会直接威胁到大唐国都长安安全及西部的稳定。大唐一方面情急之下,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狄仁杰调任岐州(现陕西凤翔)刺史,此处属边疆地域,远离内地,当地百姓生活极为艰苦,多年来战争不断,匪患猖獗,民不聊生。打家劫舍司空见惯,各县均难派官员到职。狄仁杰上任路上不时与贼寇周旋,狄仁杰一柄雨龙宝剑舞得出神入化,才不至被贼人所伤!到得岐州只见县衙之内荒草丛生,野兔出没,甚是荒凉,衙役人等各自谋生,偶尔到衙也只是看看而已,别无他法。狄仁杰到任感概万千,只得打扫厅堂,训练衙役,重整衙门氛围。一日升堂开庭当将上任路上捕捉的草寇押上大堂审案之时,多年来未见大开的衙门前,立即人山人海,争相观看。连审数案之后,市面人心慌慌的情景迅速稳定下来,日渐繁华,狄仁杰采取安抚政策,将因战争逃到山中的为匪的人召回,同时释放逃兵回家发展农耕稳定局面,采取积极地抚和戌夏政策,协调民族关系,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大唐军队也进行了适时地战略调整,大批军队以防为主,集结于西北边陲,边疆才逐日稳定,相安无事!随着运往边疆3000万两饷银被劫案的侦破,西北混乱的局面很快稳定了,边疆出现了少有的宁静,大唐与西域各弱小国家的往来逐渐又频繁起来!

自离开故乡并州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官场生涯里,除认真处理好属地百姓生活、社会安定等项工作之外,还大量地审理了湖滨案、铜钟案、迷宫案、铁钉案等众多扑朔迷离神鬼纠缠、凶恶惊险、血腥恐怖、甚至十余年未破的积案,稳定当地局势,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治安氛围,一时间名声大噪,神探狄仁杰的声誉在大唐迅速传开,震动朝野,引起唐高宗,武则天的极大关注。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狄仁杰奉命往甘肃宁州(现甘肃宁县)任刺史,宁州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属民族杂居之地,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又是大唐京畿屏障,是北方突厥铁骑南下的要冲地区,且经过吐蕃战争仅仅三年,战乱时,以军务所需为由,乱摊滥派,横征暴敛的阴影还没有消散,慌恐中的百姓还没有重返家园安心生产,又有母龙吃童的谣言在蛊惑人心,针对此环境,狄仁杰首先率领宁州百姓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渠道,整治农田,加之天公作美,年年风调雨顺,宁州人民勤奋吃苦,使“好稼穑,增五谷”的传统得以进一步发挥,农业的大丰收,不但解决了百姓的生活,同时给当地的驻军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种谣言随之而散去,在民族政策方面,狄仁杰不是唯大汉族的思想自居,而是采取各族平等和睦相处的办法,经常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交朋相访,促膝谈心,拉近了民族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隔阂,宁州出现了少有的欢乐祥和。大唐的恩德与威严随处不在,荒凉凋敝,矛盾四起的宁州,一下成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朝廷派御史郭翰前往西北各地考察,其中也包括宁州地区,一路行来多处州、县官员借边疆事多,社会秩序混乱之际,贪腐事件多有发生,御史郭翰气愤之余,上奏朝廷参劾多个地方官员,当进入宁州之后,只见市面繁华,各族之间相处和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蔚然成风,且民风淳朴,经济繁荣,不觉走到哪里都是一派祥和气氛。百姓口碑更是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到处在传颂着狄仁杰的美名,整个宁州犹如天堂一般,郭翰一路如梗在喉的心情一扫而光,决定上奏朝廷让狄仁杰回朝发挥更大的作用。

垂拱元年(公元686年)深秋,召回狄仁杰为朝廷冬官侍郎。其时,徐敬业及叛案刚刚剿灭,狄仁杰又奉旨充江南道巡抚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盛唐年间佛教兴旺,尤其吴楚各地更是寺庙遍地数不胜数!疯狂敬祀,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百姓生活和农事,更为甚者竟有不少西楚霸王之类的淫祠滥庙都在愚弄着吴楚百姓,于是狄仁杰写“檄西楚霸王文”。痛斥项羽傲慢轻敌导致兵败,致使八千年家乡弟子死于刘邦刀剑之下,如此大罪怎能享受人间香火?狄仁杰公开数说西楚霸王之罪消除了人们的恐惧心理。上书奏折经武则天批准,拆除淫祠一千七百多所,只留夏禹、吴太伯、季礼、伍员之庙供认敬奉。从此,也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节省了大量时间来侍弄农田。江南农乡“一乡一里,必有祠庙焉”的陋俗被彻底打破,有些人借此蛊惑人心骗取钱财的伎俩得到有效控制。而对尊重祖先,崇拜先烈,敬奉英雄楷模的行为也得充分的肯定!对于狄仁杰的这次毁淫祠行动,后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狄仁杰此举可与日月同辉!总之,在大唐狄仁杰反对淫祠迷信以来,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口诛笔伐、力抗流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种旧风陋俗的泛滥和流行。中国古代文化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吸取有益的养分,摒弃糟粕,不致走向反面,这也大概是其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狄仁杰就是唐代在这方面开风气之先者,尽管他没有留下多少著述,但后人从他的这些行动上仍然看到了其思想火花的闪烁。

狄仁杰去水乡泽国巡视其另一项任务,即:清除徐敬业扬州叛乱失败后匿藏于寺庙百姓之间的叛匪首领,骨干,以绝后患给百姓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同时安抚一下战乱后的百姓人心,以其达到恢复生产,稳定局面发展农桑之目的。由此可断定,狄仁杰:“檄西楚霸王文”其意应是指徐敬业之流,毁寺一千七百余处,其也在于彻底寻除徐敬业之余党(据传徐敬业反叛失败后曾匿藏于寺庙僧人之中)。同时得一佐证,这对武周王朝的巩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深秋,此时的狄仁杰正在江南巡抚任上刚刚处理完徐敬业骚乱案。接到圣旨后,回到洛阳被提升为文昌右臣(相当于副宰相),随即匆匆忙忙于剿灭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月就到豫州任刺史,当地官员在清除李贞残余及涉及此案参与者,已捕获5000余人,受牵连被治罪的达近千户人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夜半啼哭之声不绝于耳。为监督办案,武则天还派来司刑使督办此事。狄仁杰到任后,司刑使迫于武则天圣旨时时刻刻催促狄仁杰尽快行刑。狄仁杰在审查案件后却认为:李贞及其党羽的骨干分子已在围剿时被追杀伏法,现捕获羁押的这些人都是被胁迫无奈而参与起兵的,又无杀人或反叛朝廷的罪恶,如果处死,不免于法律失之于宽滥。于是请求司刑使暂缓行刑,然后狄仁杰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密奏,陈述自己的意见。他在奏章中说:臣本打算公开上奏此事,恐又违背陛下宽仁存恤意,且被他人职责臣为叛逆之人开脱罪行,如知而不言,则办事不能光明正大尽心尽职,奏章修成,几次毁掉重修心情不能平定,然所羁押5000余人参与起兵,确非出自本人心愿,伏望陛下怜惜其一时之误,宽恕其罪行。圣上的旨意司刑使的催促,可见在这些人生死攸关的处理问题上,狄仁杰的思想斗争反复而激烈,江山社稷的稳固与大义凌然战胜了苟安盲从,狄仁杰最终痛下决心,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上呈密表。武则天对狄仁杰办事的信任、干练、急速批准奏请,将5000余死刑犯改为流刑,即日流放到丰州(现内蒙古五原西南黄河北岸)。

这批流放罪犯在押送军丁的监护下,离开汝南地区经洛阳出潼关过宁州(今甘肃宁县)当地百姓对随行军队和流犯说:“是我狄使君救活汝辈耶!”狄仁杰数年前曾在宁州任刺史,任期内为当地百姓办了大量好事深得宁州百姓爱戴,并立碑予以纪念。流放者得知实情与当地百姓相扶相携痛哭于碑下,设斋三日而去!流放者到达流放之地——内蒙丰州后,他们仍念念不忘狄仁杰的活命之恩,便又在流放地立碑以颂狄仁杰之恩德!

李贞反叛是宰相张光辅任统帅平定的,平定后,张光辅无视民间疾苦,放纵士兵任意抢夺欺凌百姓,随意向当地官府要钱要物,稍不如意,便恶语相加,拳脚伺候,百姓只得忍气吞声,心中滴血般忍受。狄仁杰平定李贞反叛当日即到任豫州刺史,当看到战后的满目疮痍,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的局面,不愿向百姓伸手加征赋税,于是拒绝了张光辅额外征收的费用。张光辅大怒,他指着狄仁杰责问:你作为州官敢轻视本帅吗?狄仁杰厉言相对,汝南之乱事由李贞一人负责,如今李贞已死,你这样搞下去,千万个李贞将要起来!张光辅问为什么?狄仁杰回答说:“明公统军三十万,所诛杀的应是李贞及其死党,如今李贞及其死党已被诛杀,战乱已平息;而且当官军攻到城下时,城内百姓得知官军到来,纷纷争先恐后结绳攀墙,出城归降,明公却纵容军士抢掠百姓,乱杀归降者,以充作自己的战功。如此暴虐岂不是要导致千万个李贞产生出来么?而且声称:如若手中有尚方宝剑,定要将这残暴元帅斩之。狄仁杰也深知得罪这样一位三十万军士的统帅,而且是当朝宰相位高权重,但狄仁杰为汝南百万百姓的安危,已将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了,张光辅也了解狄仁杰的刚正之气,在狄仁杰义正言辞的驳斥下,也不得有所收敛,汝南百姓在狄仁杰的抚慰下终于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稳定下来。

张光辅不到一年之后却因诬告他与李贞同谋而被处死。越王李贞(李世民第八子,母亲燕妃。李贞善骑射、涉文史、有史干,为宗室才王)。以匡复中宗皇位为由联合琅玡王李冲(李贞之子)在其属地汝南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掌朝政。此时的武则天政权已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越王李贞起兵后势单力薄,军兵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没有经过训练,没有纪律,不懂得打仗,没有得到百姓的拥护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剿灭。李贞死后陪葬于咸阳昭陵。(李贞:武德八年公元626年——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狄仁杰奉召前往复州任刺史(古时称沔阳,现仙桃市)。到任之后不久沔阳地区突降暴雨三天,一片汪洋泽国,百姓房倒屋塌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狄仁杰立即组织百万军民自救,挖池积水成湖种藕养鱼广开生活之路,挖渠排水,救大片被淹田禾,补种补栽各类蔬菜作物,以保障秋冬生活食补,同时上报朝廷水灾实情,请求调拨大量粮食物质钱款,以解救灾民于水火,建议减免赋税以利休养生息!朝廷恩准如数照办。百万灾民永生不忘狄公恩典。如今,在仙桃市百亩莲池旁建有迎恩楼、狄公亭、狄公功德长廊,在狄仁杰问政处建有牌坊,并重建复州东城门及近300米之长城,以纪念狄仁杰。(据传说:莲花湖系唐时所挖)复州城周围,渠道成网,稻田连片,莲藕飘香,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在狄仁杰到来之际,却有三任刺史连连失踪,复州城内谣言四起,人心慌慌。纷纷传说有青蛇精专吃刺史,狄仁杰听后不屑一顾。一日正值中秋,狄仁杰正在审阅文件,只见从门外走进一青年女子,妖艳迷人,欲邀狄仁杰一同赏月,狄仁杰便知这就是青蛇精,于是从书案抽出一把雨龙宝剑,怒指女子:“见本官还不束手就缚”女子见状急忙夺门逃走,却被门外走进的两名金甲军士截获,斩蛇之日,人山人海,都来观看这迷惑百姓,祸害三任刺史的青蛇精。之后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狄仁杰虽然在复州时日不长,在当地却留下勤政、廉洁、爱民的不朽名声。

唐朝是佛教兴盛的一个朝代,朝中王公贵戚有条件村社都要建寺庙,为纪念故人许愿还愿均在寺庙内举行。武则天的一生是与佛教相伴有着难以割舍的缘分。她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武则天年轻时因她是太宗的才人,太宗病故后被移往感业寺削发为尼,之后因媚娘与高宗李治的情缘随高宗回宫为皇后,武则天对佛教的虔诚笃信更加坚定不疑。太子李弘病重时,武则天和高宗整天跪拜佛祖就求保佑平安,后来李弘的病真的好了,在武则天眼里就是佛祖保佑了。后来武则天生李显难产,武则天忍痛含泪心中默默祈祷佛祖并许愿:“孩子降生后出家请佛家赐佛号”。李显顺利降生。于是武则天就把李显送给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做学生,并由玄奘法师赐佛号“佛光王”,武则天当皇帝后搞佛事活动更加不遗余力。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下敕规定,两京(指西京长安、神都洛阳),诸州各建大云寺一座,以后又陆续建造长寿寺,崇光寺等寺院,加上门前诸帝及王公,贵戚和各地兴建的佛寺,致使全国各地佛宇殿堂,处处皆有。到了武则天晚年,不仅佛寺多,而且规模大,雕饰华美!佛像往往用黄金,宝石缀饰,耗费了大量的资材!狄仁杰对此痛心疾首,上疏极力反对,他尖锐地指出:“臣听说处理政务的根本,一定要把人事放在第一位,陛下怜悯众生,担心他们的精神无所归依;想让佛家盛行,使百姓见到佛的面貌而生善心,但不一定要建豪华的塔寺!况且,尼姑、和尚中有不少是懒惰邪恶之人,有的游走乡里蒙骗游说;同时也给国家财政,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甚而有之,借算命卜卦妄言祸福,骗人钱财,蛊惑人心弊端甚多!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来水旱不节,当今天下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才,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还有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也是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陪同武则天出游,骑着马,唐代没有八抬大轿,只有像兰舆、肩舆、步辇这些类似轿子的东西,而且官员不论文武都要骑马。这次出行,遇到一场大风,狄仁杰的帽子都吹歪了,马也受惊了,开始狂奔,狄仁杰坐在上面无法控制,形势岌岌可危。武则天立命太子追上去把狄仁杰救了。武则天为什么不让别人去救而让太子去救呢?太子是狄仁杰一手扶植起来的,让太子去救狄仁杰,这是为了拉近君臣关系,同时也可以显示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优待与爱护。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狄仁杰到豫州任刺史,就与平息李贞叛乱的元帅张光辅展开了一场涉及到前程与生命的斗争,张光辅在平息李贞战乱中以邀功为目的,大开杀戒,滥杀无辜,豫州城横尸遍野,狄仁杰深为百姓愤愤不平,上疏武则天说明利害,因战乱被株连的5000囚犯改杀为流,汝南地区战乱后形势渐渐趋于稳定,农桑市商也正逐日恢复重现往日繁华井市。狄仁杰又奉召回到东都附近的洛州任司马。洛州紧靠东都且属核心地区,朝中的大小事势均在洛州有所举动。这年正是大周刚建国改朝之年。朝中来俊臣之流的奸臣正在迎合武则天意愿诬陷,诬告成风,更有死猪愁等酷刑威逼,迫害正直官员,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百官自身难保,喏如寒蝉,战战兢兢,唯恐招来杀身之祸!好多朝臣为讨好武则天纷纷改姓“武”,狄仁杰当时正在外地,且他的性格不亢不卑,自宁州刺史到江南巡抚、豫州刺史、朝野上下,臣工百姓对狄仁杰尊敬有加,赞声不绝于耳。鉴于此,武则天直面临朝急需一个干臣来为她主持朝中大局。

天授二年三月(公元691年),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宰相,这年狄仁杰已62岁了。狄仁杰在第一次任宰相的7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处在尊佛建寺的兴盛时期,狄仁杰多次上疏,建议节制此风,为国家减少腐化奢侈,聚财强国,为开元盛世积累资金,建议制止无节制的东进西扩边境事件,减少与邻国的摩擦,减少军费开支,鼓励并大力发展北方农耕畜牧,尽量减少南粮北调,以减少运输中财力的投入。而他做宰相却惹恼了来俊臣之流,本来,来俊臣是想独揽朝政,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可为所欲为,不想却来了个狄仁杰阻挡了他攀爬之路,使他难以实现夺权的狼子野心;而且他也怕狄仁杰翻他的账;于是,采取了恶人先告状的办法罗织莫须有的罪名,诬告狄仁杰,魏元忠、李嗣贞等七人图谋反周不轨。来俊臣、郭弘霸等酷吏在武则天登基后,迎风拍马献媚取宠,而狄仁杰却没有为武则天的大周大唱赞歌,这样武则天对狄仁杰也有了一定的看法,狄仁杰对李唐王朝的眷恋之情同时武则天看在眼里,内心也有刹刹狄仁杰锐气的心理。狄仁杰在宰相任上只干了七个月,便于当年十月入狱了。来俊臣之流为折磨狄仁杰的意志单独囚放在铁牢之中。狄仁杰等七人被判入狱之后,酷吏来俊臣之流诬陷良臣志士的恶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朝中正义之声冷如寒蝉,敢怒而不敢言,如遇酷吏有如瘟病纷纷避之,唯恐受到迫害。这时,有个不到10岁的小孩来到宫殿要求觐见武则天,这个小孩就是前宰相乐思晦的儿子。他的出现使狄仁杰等七人的冤案有了戏剧性的转变。武则天见到如此小的孩子竟敢到朝廷议事,大为惊奇,便和声悦色的问:“你见我有什么事?”小孩非常勇敢,不卑不亢地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律,为来俊臣等玩弄。”此话意思:“臣父已死,我家也被满门抄斩,可我不是来为父申冤,但我却痛惜您的法律,被来俊臣等奸臣玩弄于股掌之间!”接着小孩又说:“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来俊臣,无不承反矣。”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武则天,使她意识到了刑讯逼供的存在。来俊臣之酷吏的残忍,闹的沸反盈天,就连这不足10岁的小孩也来殿上呈词诉情,可见来俊臣等酷吏采取刑讯逼供,制造假象,封锁消息陷害忠良已达到何等程度!乐思晦儿子的话触动了武则天,于是,武则天亲自审问狄仁杰等七人的案子。

入狱后的狄仁杰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和来俊臣等奸臣斗下去?入狱时狄仁杰穿的是棉衣,不觉已春末夏初,天气热起来,狄仁杰便想了一个办法:将棉衣的棉花掏出,从棉衣上撕下一块布,又请狱卒拿来笔墨之类用品将冤狱的前因后果书写详细。同时由于狄仁杰的高尚品德使狱卒深受感动,平时除悄悄周济一些生活必需品。这次也欣然满足了狄仁杰的要求,时不时为狄仁杰通风报信。狄仁杰利用这层关系偷偷将在狱中写下的冤状藏于棉衣之中,儿子狄光嗣给送夏衣的时候暗示棉衣中藏有冤状。回家后急忙让母亲拆开棉衣,母子看后,连夜商议告御状之事,过了不多时日狄光嗣趁武则天率百官游园赏花高兴之时,急忙上前跪在武则天面前将父亲的冤状呈上,武则天接过状子,边看状子边在思考:一个堂堂的宰相对国家法律又十分精通,又怎能形成冤案呢!同时想起乐思晦儿子在殿上呈词诉情,于是决定当朝御审。第二天,命将狄仁杰等七人带到朝堂,当狄仁杰等出来的路上,老百姓见了非常惊奇,这是不得了的事啊;凡是进丽景门推事院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的!到朝堂上后,当着满朝文武,武则天问:“狄仁杰,你有何冤情如实讲来!”狄仁杰回答说:“陛下,臣从未有谋反之心和谋反之事。”武则天说:“你既然没有谋反之事,庭审之时你为何签字画押?”狄仁杰说:“庭审如不签字画押,臣早已被酷刑“死猪愁”整死了,哪还能今日再见圣上。”武则天又问:“献死表上明明有你签字画押又作何说?”狄仁杰接着说:“我主圣明,献死表并非臣写,签字画押也是为免受皮肉之苦!望圣上明鉴!”这时的武则天也在回想着三十余年来,狄仁杰为大唐基业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刚正不阿、竭力睿智地处理着军国大事,从未有半点私念,任职所到之处,百姓口碑极好,当朝展示献死表确非狄仁杰所写,来俊臣之流自觉亏心,也不敢站出来质对,而武则天对来俊臣等的不耻行为也是心知肚明,此事只得不了了之,逐将狄仁杰、魏元忠、李嗣真等七人放出。

如意元年(公元692年),为不让狄仁杰在朝遭好诈之人陷害,武则天名为贬职实为保护,调到离京遥远的江西彭泽县任县令(原县衙地址在现黄岭镇黄岭村)狄仁杰到彭泽县时已是五月,那年彭泽县正赶几十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在江南水乡彭泽境内却是天高云淡,炎炎夏日,田地龟裂,禾苗枯萎,穷苦百姓望天望地,叹声不断,心中一片苦涩,万般无奈只能祈告神灵拜佛求雨。狄仁杰到任之后,一边写加急奏章说明旱情,同时要求免赋税,增加赈灾钱款,一面发动数万军民挖井提水浇田,挖渠引水灌溉,千方百计和旱情作斗争。一月之后,也许是感动天地,突降甘露,旱情消除,狄仁杰又组织百姓抢种补种小日月农作物,黄岭周围虽处丘陵地带,但一梁一漥绿油油的,绿浪翻滚,长势喜人,经百姓努力,当年秋天却获得了大丰收!百姓笑在脸上喜在心里,筑塔建祠感谢狄仁杰的恩德!

狄仁杰在彭泽做的另一项工程即是,长寿元年腊月尽(公元693年)彭泽地区旱灾结束不足一年,百姓生活趋于好转,时因各种原因县衙狱内关有数百囚犯,狄仁杰逐一审核之后,同意将囚犯统一暂放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共庆大旱之年大获丰年的喜悦。囚犯守约准时返狱时,每人怀土一兜堆积成丘,以感狄仁杰之恩德!后人称之为“纵囚墩”。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早春三月,却说狄县令在彭泽任上已三年余,因公事繁忙也没有闲余在县城周围经常走动,这天风和日丽衙内没有什么事,于是向师爷交待几句话后,便带着随从走出县衙随意转悠。只见一街两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公买公卖,井然有序,三年来经过自己专心治理,一个偏僻荒凉边远小县,竟会出现如此繁华景象,丝毫不比京城邻近县城逊色!想想当年自己刚来时,百姓缺衣少食,灾荒遍地那种凄惨景象,脸上露出难以觉察的满意笑容!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已离县城十里之遥,狄公正和随从交谈着,偶尔听见前边有吵杂的声音,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处院落,门前站满了人,有的在愤愤不平,有的却唉声叹气,出于责任心,狄公与随从紧走几步来到人群中,抬头一看,墙上贴着一张纸上写道:“小女年方十六岁,近日腋下突生一肿瘤,虽有不少郎中诊断却无能为力摇头而去。老夫年迈,仅此一女,如有神人能治愈此病,愿赠白银千两!年龄相符也可以小女婚事相许,决不食言!”狄公精通针灸,观看贴出的文字之后,顿生怜悯之心,便约随从进院中察看,老者见有人来为小女治病,立即让老妇人将女子扶出来平躺在凉榻之上,狄公过去一边切脉一边观察姑娘的声色,只见细长而稍弯的柳眉下,一双凤眼微闭,隐约显示痛苦之状,腋下一只肿瘤约有碗口大小呈圆形紧紧地附在身上,用手摸去里面似乎有东西在移动。狄公沉思片刻离开凉榻,对老者说:“小姐之病,由气引起,虽深居闺房不善言谈,但心事重重难以自解,气血不能自然流通,淤积此处而成肿瘤。我欲于小姐针灸几次,半月后,便可康复如初,不知老者意下如何?”老者边听边不住点头,头头是道的说理使老夫妻及女儿脸上露出久违的喜悦,连连说道:“先生真乃神医,任凭处之!”说罢,狄公从身上取出一精致小盒,内有大小粗细不等的银针,狄公取几支,轻轻地扎入小姐腋下,稍半个时辰,又轻轻取出对老者说:“三日之后,我会再来为小姐针治,万望放宽心思病情自然会好。”说罢还不等老丈说什么,便和随从离去。

到第四天,狄公和随从如约而至,老者一家中已在厅堂等候,小姐的手臂已会弯曲,腋下肿瘤明显有退,一家人露出欣喜之情,寒暄几句后,又为小姐针灸,言语之中,老者露出女儿之病因婚事引起,老妇人和女儿听说,连连制止老者言语,狄公自然明白其中原委,也不便多问就要和随从离去,老者一家坚持要以饭食相待,狄公说:“小姐病体痊愈之后,定会讨杯水酒!”

不觉到十日头上,狄公照次安排好衙中事务,带着随从前往老者家看望,离老者家很远就听见鼓乐声声,远远望去老者门口站满了人,似乎在迎接什么人到来。还未走进人群,只听到人们喊叫着:来了来了!鼓乐声响得更高,其中还夹杂着鞭炮声。狄公还没到门口,老者带领亲朋厚友已迎上来,嘴里连连说:“恩公请到家中叙述。”狄公进入厅堂,茶水果品早已摆放桌上,狄公刚刚入座,门帘掀处,,只见小姐移动着轻盈的步子款款而来,老者激动地说:“全好了!全好了!女儿快上前拜献恩公!”小女急忙上前跪拜。随后,院内又是一阵喜悦的骚动,只见一群众簇拥着一位年轻相公急急而至,见那相公到得狄公面前急急行跪拜之礼,嘴里连连说:“相爷请受下官之礼!”狄公说:“相公请起,坐下说话。”接着相公对众人说:“这位就是当朝大名鼎鼎的丞相狄大人,受奸人所诬在我县任县老爷,不久即将调任回朝了!”众人听了惊喜异常,连连叩拜。狄公说:“众位乡邻请起,不必多礼!”老者听了更是觉得喜从天降,不住的说:“我女遇贵人相救了!”众人安定之后,老者才把女儿得病的原委详细道来:相公和小姐原是青梅竹马两厢情愿,原本谋划着近日为其操办婚事,半年前,相公京城应试与小姐挥泪相别!应试中举,不及回乡就被分荐到一边远小县任职。只有托家乡一人捎话告知父母做官之事。父母觉得,儿行千里,不知何日才能回家团聚,恐怕耽误小姐终身,便断然退婚。小姐听后,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气血逆行,终成肿瘤!相公近日因公顺便回家看望父母且办婚姻大事。回家后听了父母的讲述,连连责怪父母不该草率从事,随即又相携父母亲自到小姐家赔情道歉,重新修好;老者全家看到了相公家的诚意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谅了相公家的鲁莽行为。小姐知相公是来赔情道歉,喜上眉梢,胸中淤积之气立即烟消云散。又遇狄公高超的针灸技艺,病情全无。众人听了都为小姐相公的忠贞爱情深感敬佩,更对狄公的高超针灸技艺和人品佩服的五体投地,狄公临别老者家时,老者命人拿出百两白银相赠狄公,狄公却说:“白银乃身外之物,有乡亲们的盛情就足够了!”说罢,时已近午时,狄公和随从告别乡邻匆匆离去。乡亲们却仍依依不舍地夹道相送!

数日后,狄公接旨调任魏州上任,乡亲们赶来相送,狄公早已悄悄离去,事后,为感激狄公恩德,小姐和相公双亲及家乡父老捐资建塔,年年拜祭,以纪念这位恩公。

黄岭村现有大圣塔,为唐仅存建筑,明末陶子仙重修,狄仁杰为民请命写“奏免民租疏”时就在塔旁。塔东建有狄公祠,狄公祠与狄梁公碑记一起毁于日寇战火。如今,黄岭村百姓为纪念狄仁杰恩德,重修陶狄文化广场,竖狄仁杰像,并有狄仁杰纵囚故事浮雕,狄仁杰塑像,新建狄公祠,大圣塔(原)三节料穿方石板“仙桥”(原)至今尚存。更感人之事是:在狄公祠有位年逾七十的老妪,为守护狄公祠,于四十年前削发为尼,一直默默守候着这座黄岭村(彭泽县)百姓心灵中的净土。而在彭泽县县城现在建有狄公湖、狄公湖宾馆,以此纪念曾为彭泽人民做过好事的一千三百余年前的伟人。

而此时的狄仁杰被贬放彭泽有另一种说法:当时来俊臣之流正迎合武则天做着溜须拍马诬陷忠臣之能事,他们伙同武三思、武承嗣之辈在朝掌握着一定权力,同时也是不可小视的一股势力,为避其锋芒,将狄仁杰贬到远离京城的边远小县,借以保存政治上的实力,也许是武则天用人之道的又一策略吧。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狄仁杰等诬告案平凡之后,四月贬到彭泽任县令,一个堂堂正正,一心为国为民的朝中宰相却被贬为一边远小县的县令,相差之大朝野震惊。圣母皇太后武则天也对此进行日夜反思,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彻查诬告冤案的呼声日渐高涨,朝中正直敢于说真话的大臣日益增多。执行酷政,鼓励诬告数年来已有数百以上的臣工被杀、被流、被贬、被免职,朝中干办能臣日渐减少;取缔酷政,执行仁政的呼声已形成一股难阻挡的洪流,在此情况下,武则天痛下决心,在狄仁杰贬到彭泽之后不足半年,来俊臣以诬陷罪入狱遭诛杀,落了个可耻的下场。

万岁登封年间(公元696年)五月,日益强盛起来的北方民族契丹,得知大唐改为大周后,朝内政局混乱,各地起义不断威胁着武则天的统治地位。契丹民族在其首领李尽忠的领导下打着“还我庐陵王的旗号”合力进攻营州(今辽宁朝阳)很快就攻破城池,杀都督府都督赵文芳,接着又举兵南下,进攻河北,一路烧杀抢掠来势汹汹,消息传到京城,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紧要关头,武则天速调武懿宗统领几十万大军前往征讨契丹平息叛乱势态。武懿宗是武则天伯父的孙子,武则天当政之后,他被封为河内郡王,曾担任过洛阳长史,坐金吾大将军等职,是武则天执政时酷吏之一。武懿宗率大军来到赵州前线之时,听说契丹数千铁骑来之,尚未见面便吓得马上要逃跑。他手下人对他说:契丹人行军不带补给,全靠掠夺老百姓,如此军队势不能长久,一定要坚持守城,等契丹军队粮食用完退兵的时候,一鼓作气追赶定能大获全胜!

武懿宗不纳良言,连夜率几十万人马南逃,部队丢盔弃甲、旗帜、器械、刀枪丢的到处都是。几千敌人破得几十万军队逃跑,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大军的溃逃导致赵州失陷,赵州百姓遭受了战争的酷劫,然而这还不算,在契丹被狄仁杰击退后,武懿宗在战后清查之时,将被契丹掠走后又回归的百姓,统一定名“反贼”,然后大肆虐杀。他把活人的肚子剖开,生取其胆,横遭战事摧残的河北百姓,万万没有想到,战争结束会有如此残忍的杀戮,武懿宗征战契丹无望,武则天又急调狄仁杰连夜驰往河北任刺史。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七月,武则天急调狄仁杰昼夜驰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任刺史,组织力量防御。狄仁杰在如此形势下,奉诏匆忙离开任职四年之久的彭泽县衙,百姓知之,扶老携幼提酒拿杯夹道相送。狄仁杰只得将实情告知父老,相劝以国事为重!急急赶赴魏州上任。

魏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邻相(今河北安阳)、卫(今河南卫辉)、北靠邢(今河北邢台)、贝(今河北清河西),与冀州相接;南邻黄河、为河南屏障。自古以来欲占河北须先取魏州,魏州如失,广大河北地区便无险可守,中原也就暴露在入侵者眼皮底下。因此,可见魏州的战略地位是何等重要,必须要有一个文武全才有雄才大略之人才能胜任,而前刺史独孤思庄怯懦无能,胆小怕事,从心理上就恐惧契丹。当契丹军队远在冀州之时,便将百姓驱赶进城上城防守,维修守备。独孤思庄的这一举动不但没有震慑契丹的嚣张气焰,反而搞得城里城外百姓心惊肉跳,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军事上军心不稳有害无益!狄仁杰到任之后,首先遣散城防百姓,让百姓安心搞好农业生产,并大声对百姓说:“贼犹在远,并不可怕,不须百姓操心也”!狄仁杰经过呕心沥血的理治,这样长期动荡不安的魏州局势很快稳定下来。同时整顿军备,加强军队作战,防卫能力的训练,达到外示无虞,内为之防的目的。使魏州在狄刺史的治理下得以盘石般的稳固,届时强盛的大唐积极调兵遣将,讨伐契丹的大军已抵达前线如大潮般涌来。契丹深感兵力不足,不敢以卵击石慌忙退至营州、平州一线收缩兵力,准备与大唐大军决战。正当契丹首领率军在幽州与大唐军队相持对峙准备决战之时;与之相邻的突厥兵突然袭击了契丹后方,将其钱财、妇女、军需物资抢劫一空,契丹兵得到此消息军心大乱,兵无斗志,在剿灭反叛契丹战争中,狄仁杰大胆启降将李楷固。李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契丹军队又闻狄仁杰坐镇魏州,无心恋战,突厥兵和大唐军队乘机联合夹击,契丹溃不成军犹如散沙,大败而逃,契丹首领也被乱军砍死!战争终于结束。唐军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圣帝武则天庆功召狄仁杰亲宴,举杯庆功,归赏狄仁杰。授李楷固右玉釿为大将军,赐爵燕国公,赐姓武,务整右武威卫大将军。战争中的河北诸州均遭洗礼残破不堪。百姓不是死于战乱,就是举家逃难,流离失所,农田荒芜,无人侍弄。而仅有少数州县未经破坏,其中魏州在刺史狄仁杰的治理下,由于措施得以管理到位,在当地还推行“缓税宽役,兴农劝桑”的政策,使魏州在战争期间不仅没有加重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反而比以往有所减轻,当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农业的丰收,当地老百姓的衣食得以保障,生活安定,同时官府的粮库十分充实,保证了战争期间军资粮草的供应,又没有加重百姓负担。狄仁杰在魏州仅一年就得到百姓十分的敬重,这在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狄仁杰为魏州刺史,政绩突出,百姓为之立生祠。然而狄仁杰离开魏州后,其三子景晖任魏州司功参军颇残暴,为人所恶,其父生祠被百姓捣毁。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武则天调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百姓知道后奔走相告,执意挽留,泣涕彷徨,不愿意让狄仁杰离去;但最终没有获得武则天同意。魏州百姓一致捐资建一所庙堂塑放狄仁杰像,以寄托人们对他的尊崇和爱戴!武则天统治时期,周边地区正值多事之秋。西部吐蕃日趋壮大,向东扩张,与大唐争夺西域地区,北部突厥再度兴盛,经常南侵骚扰不断,东边自唐高宗派薛仁贵征服高丽之后,虽暂时安分下来,但驻军与当地百姓矛盾重重,加之契丹的反叛,使周边局势更加复杂多变!边民担惊受怕,田荒草长,民不聊生,军队疲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对此,朝野民间颇有微词。而狄仁杰经过数十年上上下下各种经历的洗礼,静下心来为国家的利益整日整夜地辗转难眠。经过深思熟虑,先后向武则天上“请罢安东表”和“请罢百姓戌疏勒等四镇疏”。

狄仁杰上疏说:臣认为上天生养东夷、西戌、南蛮、北狄都在先祖王朝的疆域之外,因之东南有沧海阻拦,西面有沙漠阻隔,北方有大漠横亘,南方有五岭作屏障,这些都是上天用来限制夷狄,使他们不能进入中原的险阻。大唐的声威,教化已达到了过去所达不到的地方。也就是说,今天国家的四面边境,已大大超过夏殷时代了。有的人写诗赞美我朝东征西伐,教化已推行至江、汉流域,这说明前代的边远地区,如今已成为国家境内之地了。西汉时,匈奴没有一年不进攻边境杀掠官民,到了东汉又有西羌攻击汉中,甚至向东进入河东上党地区,几乎侵入洛阳,由此看来,现在我皇的王土,已大大超过了汉朝。倘若陛下再使用武力于荒原地区,耗尽物力人力财力,去争夺那些荒蛮不毛之地,追求功名于偏僻地域,争夺那难以耕种的荒原,这种不爱惜财力人力去追求扩大领土,使男人不能在田野耕种,女人不能在家安心养蚕纺织的做法,致使长城之下尸骨堆积如山,农家乡野常闻哭泣,国家处于崩溃离叛的境界。再看看汉武帝,为报先祖昔日旧恨,凭借四代皇朝积蓄的财力,讨伐西域,平定南越,北打匈奴,东征高丽,结果致国家国库空虚,盗贼四起,卖妻卖子,流离失所,国内秩序不稳......汉武帝年迈时觉醒后,停止用兵,抚恤黎民,才为上天所保佑。

前人曾说,与倾覆的车走一路不会平安。今年以来朝廷连续下令征讨边境,,耗费库银,百姓贫困,有损无益!尤其是不停地向边疆战事地区运输粮米,百姓早已被搜刮一空,如圣上不加体恤,那么国法政令就难以推行,甚而邪恶之气兴起,水灾旱魔也会随之兴风作浪,江山社稷根基就难免动摇;所以耗尽国之财力人力,去争夺荒蛮之地,实是违背了养民如子的古训!臣以为,安抚夷狄,防止他们逾越边境,没有越界侵犯的灾祸即可了,何必要穷尽他们藏身的洞穴,与他们较量长短呢?臣乞望陛下置边事于度外,只法令边兵谨慎设防,养精蓄锐以防范敌人。若敌人来侵犯,再攻击他们,这是战国李牧制服匈奴的办法。以逸待劳,边兵威力便会加倍的强大,以主人抵御客人,我军即可得到许多便利,请圣上三思。

狄仁杰还请皇帝废除安东都护府(今朝鲜平壤市)停止了江南的粮食北调,抚慰河北因战争疲劳的百姓等等。这些治国的大政方略,都被武则天所采纳。正常的情况下,武则天一般都采取屯田备战的政策,这样,经过长期的屯田,不仅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也开发了边疆经济,使边疆百姓的日子很快地富庶起来。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七月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狄仁杰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任刺史,之后任幽州都督、河北安抚使,在河北地区任职仅一年,却得到当地人民的高度赞扬和首肯,建狄仁杰祠。建三贤堂,将狄仁杰与当地魏徵(唐初宰相)韩琦(宋代名人,当地人)供奉在一起,此“三贤堂”是明代前的建筑,而把河东道,阳曲县狄村出生的狄仁杰与魏徵、宋琦供奉一堂祭奠,可见狄仁杰在魏州百姓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

狄仁杰自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七月因战乱(契丹反叛)任魏州刺史有功于百姓,国家。之后升任幽州都督。狄仁杰社会声望的不断提高感动朝野,武则天为表彰他的功绩,召回朝中设宴庆功,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然而,狄仁杰却以他为国为民,勤勉守政的做人、做官、做事的原则,几十年如一日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十月,狄仁杰被召回洛阳,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位。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的狄仁杰已年逾六十七岁,常年的奔波操劳身体日渐衰弱;给人的影响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此时更感责任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地关心着大唐的基业命运,经常提出一些有益于百姓国家的建议和措施,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恢复大唐基业改变和终止大周是时时萦绕在狄仁杰脑海中的一件大事。

圣历年间(公元698年),狄仁杰六十八岁,武则天也已是七十五岁老人了。朝野上下都在酝酿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武氏家族开始公开活动,武则天侄儿武承嗣,武三思蠢蠢欲动,多次使人游说圣上,请立武家人为太子以继承大周基业。武则天虽年迈,但思维清晰,对武三思之流是有一定看法的,犹豫不决来自于侄儿们的奸诈与无能,李家虽经过打击镇压但是还有一定的影响实力,朝中和民间支持拥护李家之势力大有人在。尤其近年,李贞的反叛、徐敬业的反叛、契丹的反叛,似乎都是与武家继续执政,还是还政于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场风暴在涌动,在形成!

圣历年间(公元698年)秋,北方的劲敌突厥,看到大唐繁华兴盛,突厥王想和大唐修好,向大唐提出将突厥王之女许配李旦为妃,大唐也已应允,后来武则天反悔将突厥王女许于武家为妇,这引起突厥王的极大不满,随即派使团往大唐议事,结果仍旧无济于事,无功而返,半路之上使团遭贼人突袭,几乎全使团覆灭,就连大唐护送人员也无一幸免!消息传到突厥国内,全国上下十分震惊,突厥王震怒之下,举全国之力,以女儿婚事为由,打着还我庐陵王的口号,大举南下骚扰河北,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气焰十分嚣张。武则天即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帅征讨突厥。时太子生性软弱,胸无韬略,难以承担元帅大任,只能躲在城中,吓得瑟瑟发抖,武则天便命狄仁杰知元帅事(实际行元帅之职)文官武治,并亲自为狄仁杰送行。以鼓励将士士气。

突厥默啜可汗在赵定等州县烧杀抢掠一场之后,闻之狄仁杰率大军前来不予应战,急速掠赵、定等州县万余男女退还漠北。狄仁杰率之追赶不及,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使。面对赵、定等州县战乱之后残垣断壁,田地荒凉的凋残景象,迅速制定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各种赋税,对战乱被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不予追究,使其乐于回乡安心生产。二集散粮运以赈贫乏。战后粮食紧缺,尤有穷困百姓多时难见米粮,狄仁杰从近河北道地区购集运之灾区以解燃眉之急。三、修驿道以济旋师。数十万军队集结于战乱之处,给当地及军队都造成困难:粮食、军需的补给,当地的社会治安稳定等,及时快捷多修几条驿道,以助军队迅速回到各地军营。四、严禁部下骚扰百姓。犯者斩。四条措施的落实,河北局面很快恢复安定。生产生活也实现正常。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初,武则天命宰相各举荐一人充尚书郎。狄仁杰力荐大儿子狄光嗣,拜为地官员外郎而且很称职。武则天很高兴地对狄仁杰说:“卿足以继祁奚矣。”把狄仁杰与中国历史上以举贤不避亲的著名人物祁奚相比。内举不避亲需要有坦荡磊落的气质,外举不避仇更需要有为国为民的胸怀。狄仁杰外举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霍献可。霍献可曾经是狠狠得罪过狄仁杰的一个人。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四月,狄仁杰从宰相任上贬到彭泽县任县令时路过汴州(今开封)欲留半日治病,而任开封县令的霍献可却逼迫狄仁杰当日必须出界。狄仁杰第二次任宰相之后,霍献可正任郎中一职。武则天要选一名御史中丞,狄仁杰根据对霍献可人品和能力的了解,认为他比较合适,于是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成为御史中丞。

狄仁杰举荐人才中最著名的是张柬之。张柬之在进士及第后,长期沉沦,得不到重用,年逾七十岁了,仍在荆州任长史(现湖北省荆州市),狄仁杰第二次任宰相时,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狄仁杰说:“陛下作何任使?”武则天说:“朕欲待以将相。”于是狄仁杰就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并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纪已老,却有宰相之才,长期不被重用,如果重用一定能为国家尽节。”武则天遂将张柬之召回洛阳,授任洛阳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要狄仁杰举荐贤才,狄仁杰说:“臣已举荐的张柬之至今尚未重用。”武则天说:“已经给他升官了。”狄仁杰说:“臣举荐他为相,今用为洛阳司马,不算是重用。”于是又将张柬之升任为秋官侍郎。后来姚崇秉承狄仁杰的遗愿,再次出面推荐张柬之,遂使他终于得以升迁至宰相高位。以至在推荐用人方面,武则天说狄仁杰:“天下桃李,悉出公面也。”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至久视年末(公元700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是狄仁杰第二次任宰相最平稳的三年,也是进入复唐灭周的关键三年。三年里从人事安排到策略上的交锋。以狄仁杰、姚崇、袁恕己、桓彦范、敬晖等为一方的灭周复唐派,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保周篡权派及以张昌宗、张易之为首的内宠政变派。三股势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势斗争。

武承嗣、武三思兄弟世袭其父武士彟之权位经常行走朝野,出列朝班,自武媚娘入朝从做高宗侍女开始侍奉高宗,之后逐年得宠,到中宗李治即位数年后,武则天便成了皇太后。而李治身体不佳,经常生病,其临朝执掌朝政之事就由武则天代行之。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李治驾崩,中宗李显即位。然,中宗李显从小惧母则天,且其兄弟又死于其母之手,唯唯诺诺的李显朝权实际也落入武则天掌控之中。武氏家族横行天下,人人做官,个个掌权,不可一世;而武承嗣、武三思弟兄更是飞扬跋扈。高宗在世时武三思就与韦皇后勾搭成奸,之后又与上官婉儿成奸。上官婉儿在武则天在位时得宠,号称女丞相,其文章秀丽,妙笔生花且气势磅礴,实为朝中女才子,在武则天的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再看武氏家族的另一位人物武敏之,这个人凭着一副姣好的嘴脸,依仗武家权势,沾花惹草。武则天之母杨氏——荣国夫人,也就是武敏之的外祖母,据“旧唐书”记载“蒸于荣国夫人”。说武敏之和外祖母有染!另外当年高宗皇帝和武则天给太子李弘订了一门亲,是大臣杨思俭的女儿为太子妃,婚期已经定了,武敏之听说杨氏长得如花似玉,结果他找个机会逼奸了。高宗和武则天只得临时换大臣裴居道的女儿,这旷世未有的大丑闻,足见武家人气焰多么嚣张,竟敢挑衅皇家权威!太平公主幼年时去荣国夫人处玩耍,所随身带的宫女被全部逼奸;武则天母亲死后,武则天赏赐的绸缎意在造佛像为母亲追福,结果武敏之也全部贪污,他的这种淫乱昏悖贪财无度,让武则天忍无可忍,决然亲自向高宗上疏,剥夺了他的武姓,剥夺了他的爵位,流放岭南!半路遭刺杀。

在高宗武则天执政期间,武氏家族前后曾有七人任丞相,“无能、无才、无德”的特点,造就他们政绩平庸,苟延混世。虽然,在武则天晚年,武氏家族武承嗣、武三思也曾倚仗特殊的地位试图继太子之位进而篡权,改李唐王朝为武氏大周天下继续,但武则天对武家人是十分透彻了解,对他们的欲望持一种迟疑,悠悠而不决的态度!

再说另一股势力:“内充政变派”,自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后宫生活处于极端孤僻烦恼状态。朝政的累乏,后宫的枯味,此时武则天的内心活动让朝中好事的大臣窥视的一览无余,于是趋炎附势,献媚取宠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出现了,他们投其所好,整日里鬼混于后宫之中,靠献妓取宠于武则天,尤其在狄仁杰二次任宰相之后,武则天已年逾七十五岁,对朝政厌倦烦恼,又有狄仁杰首辅朝政,百倍放心,整日在后宫戏耍尽享淫乐。对内宠二张尤佳怜爱,加封侍郎朝臣。而这伙人也投其所好,为武则天引见多个宠妓,结成一个可耻的男内宠同盟。也在想方设法排挤朝中大臣,培植势力组成企图夺权政变集团。三股势力的碰撞是狄仁杰二次任宰相时的又一难题。

晚年的武则天作为皇帝,皇位的继承人选定却成为她最棘手的问题,这件事使她难以决断犹豫不决。以自己的儿子为继承皇位的人,则大周天下在她百年之后势必不能维持下去,自己为之奋斗的一生心血便付诸东流;如以武氏子弟为继承人,自己的皇孙们将以何自处?作为姑母的她在武氏家族的地位又该如何摆?因为中国自从西周确立宗法制以来,天下之位的继承通常都是父死子继,立嫡以长的原则来确定的,这已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由于武则天是一位女皇帝,她既是武氏家族中人,又是李氏家族中的媳妇,而这江山社稷却是李家父子两代在文臣武将簇拥下血战获得的;这特殊的关系身份使这位则天女皇深深地陷入到不知选谁作为继承人的困惑之中。这时以狄仁杰为首的一批拥李派朝臣,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利用武则天犹豫困惑的心理,极力促使她下决心接回被贬逐到房州的庐陵王李显,并立为皇太子,最终挫败了诸武夺取皇位继承权的企图。其实早在武周政权建立之初,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扶持,武氏兄弟势力急剧增长,尤其是在李氏家族诸王被镇压之后,势力大为削弱,两种势力此消彼长,使武家子弟滋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企图。这种企图随着武周政权的巩固,就表现更加迫切。最先站出来争夺继承权的是武承嗣,但由于朝中大臣极力反对,阻力太大,武则天只好打消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

圣历初年(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再次出面请立自己为太子,这次武三思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他看到武承嗣求立太子失败,以为武则天不愿立武承嗣,遂滋生争当太子的想法,多次派人去见武则天,要求立他们为皇太子。主要理由就是自古以来有以异姓为继承人的。暗示如以李氏为太子将会导致武周政权的终结,李唐王朝的恢复。这些话再次使武则天动摇,又产生了改立武氏子弟的想法。这次却遇到了狄仁杰的坚决反对,他对武则天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平定了天下,就是要将社稷传于子孙。大帝(唐高宗)以二子(李显、李旦)托于陛下,陛下却要将天下移于他族,这是不合天意的举动。且姑侄与母子哪一个更亲?陛下立二子为太子,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还没听说过立侄为太子,而附姑于太庙的先例。”武则天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卿就不要参与了。”狄仁杰驳斥说:“天子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都是陛下子民,敢问哪些事不是陛下的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本来就是同一体,何况臣位居宰相,岂能不过问立嗣这样的大事。”狄仁杰多次不厌其烦地对武则天进行劝说,并劝她尽早召回庐陵王,以便母子早日团聚。与此同时,大臣王子,王及善等也出面劝说,在众人的努力下,武则天的态度逐渐有所改变。

也就圣历年间(公元698年),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终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各方都在作最后的一搏。武承嗣、武三思不断请人向武则天进言,力劝她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而以狄仁杰为首支持李唐室的朝臣则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极力阻止二武的企图得逞,劝告武则天接回庐陵王李显。在狄仁杰、李昭德等大臣的反复说服之下,武则天立武氏为太子的决心已经动摇,但没有做出最后的决断。狄仁杰等瞅准机会加强对武则天的劝说,尽快请武则天颁旨接回庐陵王。一天大殿之上群臣都在,武则天讲出一个梦来,她梦见一只大鹦鹉,生得漂亮,羽毛丰满,但两翅俱折。她询问宰相们此梦主何征兆?众人面面相观,均不敢言,只见首辅狄仁杰出班奏道:“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子庐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两翅全也。”武承嗣、武三思闻听此话,面红颈赤,十分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而当时契丹率军围攻幽州时(今北京西南)曾发檄文,其中曾有“何不归我庐陵王”之语。显然契丹也在利用匡复庐陵王的名誉,使其起兵更具合理性和欺骗性,煽动人们对武氏统治的不满。契丹打出这张牌使武则天艰难应付;这对武则天迎回庐陵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她很明白,要争取自己在政治上的主动性就只能迎回庐陵王,以清除他人借此而作为反叛的口实!于是,武则天决定接受狄仁杰建议把庐陵王接回京城,彻底打消武家子弟的想法。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三月,武则天派人前往房州,秘密将庐陵王、王妃及诸子接回洛阳,朝拜百官,武氏诸王皆不知晓。庐陵王入宫后武则天坐在一小殿之上,垂帘于面前,外人都不知道帘后藏有何人。然后召狄仁杰入宫,对他说:“以前所议之事确非小事!朕反复思考,觉得卿所言有理!但忠臣事主,必须一心一意,岂能存有他心!今日请卿来再商议,天下之位全系卿之一言,可朕之意则两全,不可违朕之意,则即诛杀不赦!”武则天意在试探狄仁杰态度。然,狄仁杰并没有被这番话吓倒,仍坚持要立庐陵王为继承人。他说:“据臣所知,天下之位乃太宗皇帝之位,陛下岂能得而专有!太宗平定天下,就是为子孙后代能够继承社稷,岂是为武三思等人!陛下身是大帝(指高宗)皇后,大帝患病,令陛下暂时监国,天子之位在大帝驾崩之后就应当归大帝嫡子,陛下取得帝位,十有余年,今商议皇位继承之事,理应归于李氏子孙,岂可更生异议!”狄仁杰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说道激动之处,言发涕流。武则天见狄仁杰如此激动,也触动了她母子之情,不觉呜咽流涕,命左右卷帘,上前手扶狄仁杰之背,大声地说:“卿非朕之臣,是唐社稷之臣!”命人唤出庐陵王,并对狄仁杰说:“还卿储君。”狄仁杰没有料到庐陵王,喜出望外,急忙拜伏称贺。武则天回头又对李显说:“拜国老,今日国老与尔天下!”狄仁杰免冠顿首道:“涕血洒地,左右扶持,”久不能起。

圣历三年(公元699年)九月十五日,李显回到洛阳半年后,举行了隆重的册立太子大典。

册立太子时,武则天已七十五岁,李显也四十三岁,经过坎坷的庐陵王完全可以执政继承皇位,然而武则天却没有丝毫退位的表示,就是在患病之时也无意让太子监国,这种奇特现象引起许多人对她的不满,一场暴风雨正在激烈地酝酿之中。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深秋,狄仁杰病日趋严重,已感来日无长。心中念念不忘的却仍然是恢复李唐天下的大事。一日,张柬之等人前往探视,坐了很长时间,只见狄仁杰躺在病榻之上流泪不止,连枕头都湿了,仍与众人对视看默默无语。五人从狄仁杰的寝室退出后,都猜不出狄公悲伤的原因到底何在。袁恕已猜测说:“是不是狄公自感气力转衰,疼痛难忍,欲安排家中后事?”张柬之不同意这种看法:“没有听说有大贤不顾国事而先谋家事的。”大家正在闲谈议论,不多时,家人过来请张柬之、袁恕己、桓彦范三人入内,敬晖、崔玄暐二人立于门外。狄仁杰对张柬之等三人说:“刚才我没有说话主要是因为敬晖、崔玄暐二人在场。此二人能决断大事,但嘴不牢,不善保守秘密。如果先同他们商议,有可能泄露出去,不但事情无望,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如果时机成熟不和他们通力合作,事情也难以成功!”接着狄仁杰又进一步交待说:“欲举大事必须先除去武三思,不然,则必反生大祸!”三人听了狄仁杰的话,感动之余更觉责任重大。由于狄仁杰在生命弥留之际,仍惦念着国家大事,充分对自己可托付的人表达了匡复唐室的愿望,所以这件大事历来被后人视作其门下之人秉承狄公遗愿的大举动。狄仁杰亦被视为再造唐室的功臣,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颂扬。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11月11日,大唐名丞狄仁杰病故于任上。消息传出后,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天夺我国老,朝堂空也!”并废朝三日,嗣后,女皇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睿宗又追封为梁国公。狄仁杰辞世消息传到故居并州阳曲县狄村,家乡父老携老扶幼纷纷聚到狄仁杰故居拜祭这位从家乡走出的杰出人才。苍天阴云低垂,大地悲声不断,消息传到沔阳、澎泽、歧州、宁州、汝南、魏州、内蒙等地。凡是狄仁杰任职过的地方,百姓聚集在一起,聚集在狄公祠,用不同形式,祭典这位为百姓办好事的清官,为大唐呕心沥血的中流砥柱!

狄仁杰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冬,谢世之后,武则天虽然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但仍不见有让位的迹象,武则天已近八十岁的老人,而太子李显也近五十岁了,朝中又有几股势力在隐隐作祟,以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等人牢记狄仁杰的遗嘱。观望、等待,积极准备之时却不见武则天有丝毫让位之意,整日在后宫与二张、薛怀义等寻欢作乐,连朝之事也很少过问,一应交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和众丞相大臣处理,时间越来越紧迫,无奈之下,只好采取政变之举了!一群文官如何起事呢?

当年,经狄仁杰杰再三举荐,张柬之当宰相的时候,曾经任命杨元琰为将军。杨元琰在漳州的时候,两人曾划小船在江上密谋复唐之事;只有一个还不够,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禁军首领李多祚。由张柬之亲自去说服。同时还说服了大将李湛,李湛虽然是唐朝历史上著名奸臣李义府之子,此父一生以狡黠奸诈而著称且又是武则天称帝的吹鼓手。但儿子李湛却极负正义感,从来看不上二张的作为,所以张柬之也把他拉到政变集团来。这个政变计划同时也得到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的支持。庐陵王李显虽然态度暧昧,但为了他的登基事业也只得消极参与了,此时此刻在深宫寻欢作乐的二张和薛怀义还蒙在鼓里,外面的政变计划却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政变终于爆发了。张柬之指挥部队切断了通往洛阳城的各交通要道,派人控制了京城各个官衙;另将政变军队分为两路,张柬之亲率一路直奔玄武门而来。玄武门是宫廷北门,进入玄武门就可控制整个宫廷。由李多祚、李湛率领的另一路人马直奔东宫,护送太子李显入宫。没想到军队到达东宫后,李显却当众下软身体象筛糠一样发抖,据“资治通鉴”记载:大家劝他说:“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门同心协力,从今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符众望。“你当时被废,我们已替你抱怒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大家同心协力,诛杀奸邪小人,你赶紧跟我们一块去玄武门吧。李显却吓得继续颤抖着说:“凶竖诚当夷灭,然皇上身体不安,会不会惊扰了她老人家?诸公更为后图。”奸妄小人固然该杀,但皇帝年迈且身体不好,惊吓了该如何是好?以后再说吧。

大将李湛愤然道:诸将相不顾家族以殉社稷,殿下怎么可以将他们置之于鼎乎!请殿下自出止之。”意思再明显不过,如果太子不出来,政变不能成功,则这些兵将都会死无葬身之地。这件事是不可以拖延的。于是李显很勉强地同意了。政变的人把李显抢上马背,一起前往玄武门,刚到玄武门就见一片乱哄哄,驻守玄武门的部分禁军忠于职守,不肯放政变者入宫,双方已摆开架势准备搏杀,千钧一发之际,见李显来到之后,部队不敢阻拦,闪开一条通路,政变部队立即冲进宫中。路上正遇张易之、张昌宗迎面走来,未及说话便被众武士砍杀结束了兄弟二人可耻的一生。随后又一起拥到洛阳长生殿外,全付武装的军人立即上前围了起来。久病的武则天缓步走出来的时候,气氛紧张到极点,原本带杀气的人们,没有一个敢冲上去,武则天简单环顾了四周。

这个叱咤风云数十年的女政治家,在她政治生活最后一幕当中,没有出现丝毫的慌乱与紧张。相反政变者们,却象做错事一般,畏缩不前,就连政变的那个名义上的领袖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也吓得缩在后边不敢说话,几句对话之后,武则天知道,一切已成定局,于是她转身走入寝殿,接受了这个既成的事实。关上门,把政变者和一切往事都关在门外。这年深秋,武则天默默去世了。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一幕就此闭幕了。中宗按武则天遗嘱改谥号:则天圣母皇太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九月,中宗从洛阳扶灵柩前往陕西乾县乾陵与高宗李治合葬,此陵亦称二帝陵。

狄仁杰辞世后,朝中以继位、夺权、灭周复唐为目的的三股势力之间斗争逐渐明朗化。武三思又开始利用与韦皇后,上官婉儿不清不白的关系。利用与武则天内亲关系加紧继位活动,上窜下跳,妄想苟延大周生命,继续夺李氏大唐为武氏大周;狄仁杰死后,又一股企图篡位的逆流形成了;这股逆流的核心人物是安乐公主。安乐公主是唐中宗与韦氏在房州流放期间生的,那时的庐陵王较皇室在京人家的条件相比十分艰苦,孩子生下后,唐中宗亲自解下自己的袍子将孩子裹起来。所以安乐公主乳名“裹儿”。做为父母自己受过苦,或者孩子也受过苦,就特别容易溺爱孩子。刚刚坐稳皇位的中宗李治,只图安逸,奢华的宫廷生活。虽然还记得流放房州的困窘,却不记臣工们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为之夺权的惊险,忘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与险恶。在唐中宗的溺爱下,安乐公主养成了无所不为、脾气暴躁,生活骄奢淫逸,什么都敢干的大公主。不仅如此,她欺压太子李重俊,倚仗父亲对她的放纵、溺爱、亲自写檄文,逼迫中宗签字卖官鬻爵,比起她母亲韦皇后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子李重俊为王皇后所生,安乐公主则为韦皇后所生,兄妹之间矛盾尖锐,安乐公主与驸马武崇训狼狈为奸,欺压太子李重俊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而且安乐公主还多次说服中宗,妄图立自己为皇太女。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秋,李重俊太子感到自己的前途岌岌可危,已到难忍受的地步,愤恨之下,联合了一批军人发动政变。首先冲入武三思的府中,将武三思父子杀死,然后带人冲入皇宫,寻找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杀之以绝后患。而这伙军士却在皇宫迷路,到处碰壁,结果,短时间内,唐中宗在婉儿的建议下,召集了玄武门城楼上的军士反击,而太子一看自己的力量远比对方少,在此情形之下跟随自己的军士临阵倒戈,无奈,太子李重俊带领少数兵丁逃出皇宫一路向西狼狈逃窜,半路之上又被跟随军士所杀,一场玄武门之变就以悲惨的结局画了个句号。唐中宗觉得仍不解恨,将太子的头砍下来祭典武三思。在历史上留下了以太子的头祭自己皇后奸夫的丑陋、滑稽、令人难以启齿的形象。这次玄武门之变虽然发生在狄仁杰、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执政年代,但以武三思为首企图以武氏继周的势力也彻底终结了。这便是大唐有名的又一次玄武门之变。

武则天去世之后,宠臣上官婉儿因在武则天执政时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且与武三思勾搭成奸结成小集团,阻挠灭周复唐大业,参与剿杀太子李重俊玄武门之变。唐中宗李显执政之后,上官婉儿虽利用与中宗关系多次阻挠长乐公主当皇太女的狂妄野心,采用检举揭发、辞官、削发为尼、请饮鸩而死到题坠等手段,唐中宗不得将其降“婕妤”。致使长乐公主“皇太女”的美梦最终也没实现。

上官婉儿的确是大唐有名的女才子。她父亲上官仪为中宗李治时宰相因离间二圣而遭诛杀。其全家入宫为奴。上官婉儿因人品超群,文采洋溢而被武后看准。13岁时为高宗李治才人,后为中宗所喜欢,42岁时封为昭容。上官婉儿与武媚娘的命运,前半生极其的相似。而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权位极高的女子,在其47岁,正值壮年时,却被李隆基於710年政变时仓促杀死。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驾崩,少帝李重茂在大臣及韦后的扶持下坐上龙庭,然而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却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将少帝李重茂赶下台,扶植自己的父亲李旦登上龙庭皇位为睿宗。景云三年(公元712年)睿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让位于儿子李隆基,这便是大唐历史上有名的玄宗皇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