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灭周复唐大业之权位之争

2022-07-29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至久视元年末(公元700年)这三年的时间里,是狄仁杰第二次任宰相最平稳的三年,也是进入复唐灭周的关键三年。三年里从人事安排到策略上的交锋。以狄仁杰、姚崇、袁恕己、桓彦范、敬晖等为一方的灭周复唐派,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保周篡权派及以张昌宗、张易之为首的内宠政变派。三股势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势斗争。

武承嗣、武三思兄弟世袭其父武士彟之权位经常行走朝野,出列朝班,自武媚娘入朝从做高宗侍女开始侍奉高宗,之后逐年得宠,到中宗李治即位数年后,武则天便成了皇太后。而李治身体不佳,经常生病,其临朝执掌朝政之事就由武则天代行之。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李治驾崩,中宗李显即位。然,中宗李显从小惧母则天,且其兄弟又死于其母之手,唯唯诺诺的李显朝权实际也落入武则天掌控之中。武氏家族横行天下,人人做官,个个掌权,不可一世;而武承嗣、武三思弟兄更是飞扬跋扈。高宗在世时就与韦皇后勾搭成奸,之后又与上官婉儿成奸,上官婉儿在武则天在位时得宠,号称女丞相,其文章秀丽,妙笔生花且气势磅礴,实为朝中女才子,在武则天的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再看武氏家族的另一位人物武敏之,这个人凭着一副姣好的嘴脸,依仗武家权势,沾花惹草。武则天之母杨氏——荣国夫人,也就是武敏之的外祖母,据“旧唐书”记载“蒸于荣国夫人”。说武敏之和外祖母有染!另外当年高宗皇帝和武则天给太子李弘订了一门亲,是大臣杨思俭的女儿为太子妃,婚期已经定了,武敏之听说杨氏长得如花似玉,结果他找个机会逼奸了。高宗和武则天只得临时换大臣裴居道的女儿,这旷世未有的大丑闻,足见武家人气焰多么嚣张,竟敢挑衅皇家权威!太平公主幼年时去荣国夫人处玩耍,所随身带的宫女被全部逼奸;武则天母亲死后,武则天赏赐的绸缎意在造佛像为母亲追福,结果武敏之也全部贪污,他的这种淫乱昏悖贪财无度,让武则天忍无可忍,决然亲自向高宗上疏,剥夺了他的武姓,剥夺了他的爵位,流放岭南,遭追杀。

在高宗武则天执政期间,武氏家族前后曾有七人任丞相,“无能、无才、无德”的特点,造就他们政绩平庸,苟延混世。虽然,在武则天晚年,武氏家族武承嗣、武三思也曾倚仗特殊的地位试图继太子之位进而篡权,改李唐王朝为武氏大周天下继续,但武则天对武家人是十分透彻了解,对他们的欲望持一种迟疑,悠悠而不决的态度。

再说另一股势力:“内充政变派”,自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后宫生活处于极端孤僻烦恼状态。朝政的累乏,后宫的枯味,此时武则天的内心活动让朝中好事的大臣窥视的一览无余,于是趋炎附势,献媚取宠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出现了,他们投其所好,整日里鬼混于后宫之中,靠献妓取宠于武则天,尤其在狄仁杰二次任宰相之后,武则天已年逾七十五岁,对朝政厌倦烦恼,又有狄仁杰首辅朝政,百倍放心,整日在后宫戏耍尽享淫乐。对内宠二张尤佳怜爱。加封侍郎朝臣,而这伙人也投其所好,为武则天引见多个宠妓,结成一个可耻的男内宠同盟,也在想方设法排挤朝中大臣,培植势力组成企图夺权政变集团。三股势力的碰撞是狄仁杰二次任宰相时的又一难题。

晚年的武则天作为皇帝,皇位的继承人选定却成为她最棘手的问题,这件事使她难以决断犹豫不决。以自己的儿子为继承皇位的人,则大周天下在她百年之后势必不能维持下去,自己为之奋斗的一生心血便付诸东流;如以武氏子弟为继承人,自己的皇孙们将以何自处?作为姑母的她在武氏家族的地位又该如何摆?因为中国自从西周确立宗法制以来,天下之位的继承通常都是父死子继,立嫡以长的原则来确定的,这已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由于武则天是一位女皇帝,她既是武氏家族中人,又是李氏家族中的媳妇,而这江山社稷却是李家父子两代在文臣武将簇拥下血战获得的;这特殊的关系、身份使这位则天女皇深深地陷入到不知选谁作为继承人的困惑之中。这时以狄仁杰为首的一批拥李派朝臣,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利用武则天犹豫困惑的心理,极力促使她下决心接回被贬逐到房州的庐陵王李显,并立为皇太子,最终挫败了诸武夺取皇位继承权的企图,其实早在武周政权建立之初,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扶持,武氏兄弟势力急剧增长,尤其是在李氏家族诸王被镇压之后,势力大为削弱,两种势力此消彼长,使武家子弟滋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企图。这种企图随着武周政权的巩固,就表现更加迫切。最先站出来争夺继承权的是武承嗣,但由于朝中大臣极力反对,阻力太大,武则天只好打消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再次出面请立自己为太子,这次武三思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他看到武承嗣求立太子失败,以为武则天不愿立武承嗣,遂滋生争当太子的想法,多次派人去见武则天,要求立他们为皇太子。主要理由就是自古以来没有以异姓为继承人的。暗示如以李氏为太子将会导致武周政权的终结,李唐王朝的恢复。这些话再次使武则天动摇,又产生了改立武氏子弟的想法。这次却遇到了狄仁杰的坚决反对,他对武则天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平定了天下,就是要将社稷传于子孙。大帝(唐高宗)以二子(李显、李旦)托于陛下,陛下却要将天下移于他族,这是不合天意的举动。且姑侄与母子哪一个更亲?陛下立二子为太子,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还没听说过立侄为太子,而附姑于太庙的先例。”武则天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卿就不要参与了。”狄仁杰驳斥说:“天子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都是陛下子民,敢问哪些事不是陛下的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本来就是同一体,何况臣位居宰相,岂能不过问立嗣这样的大事。”狄仁杰多次不厌其烦地对武则天进行劝说,并劝她尽早召回庐陵王,以便母子早日团聚。与此同时,大臣王子,王公贵族等也出面劝说,在众人的努力下,武则天的态度逐渐有所改变。

也就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终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各方都在作最后的一搏。武承嗣、武三思不断请人向武则天进言,力劝她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而以狄仁杰为首支持李唐室的朝臣则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极力阻止二武的企图得逞,劝告武则天接回庐陵王李显。在狄仁杰、李昭德等大臣的反复说服之下,武则天立武氏为太子的决心已经动摇,但没有做出最后的决断。狄仁杰等瞅准机会加强对武则天的劝说,尽快请武则天颁旨接回庐陵王。一天大殿之上群臣都在,武则天讲出一个梦来,她梦见一只大鹦鹉,生得漂亮,羽毛丰满,但两翅俱折。她询问宰相们此梦主何征兆?众人面面相观,均不敢言,只见首辅狄仁杰出班奏道:“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子庐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两翅全也。”武承嗣、武三思闻听此话,面红颈赤,十分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而当时契丹率军围攻幽州时(今北京西南)曾发檄文,其中曾有“何不归我庐陵王”之语。显然契丹也在利用匡复庐陵王的名誉,使其起兵更具合理性和欺骗性,煽动人们对武氏统治的不满。契丹打出这张牌使武则天很难应付;这对武则天迎回庐陵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她很明白,要争取自己在政治上的主动性就只能迎回庐陵王,以清除他人借此而作为反叛的口实!于是,武则天决定接受狄仁杰建议把庐陵王接回京城,彻底打消武家子弟的想法。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三月,武则天派人前往房州,秘密将庐陵王、王妃及诸子接回洛阳,朝拜百官,武氏诸王皆不知晓。庐陵王入宫后武则天坐在一小殿之上,垂帘于面前,外人都不知道帘后藏有何人。然后召狄仁杰入宫,对他说:“以前所议之事确非小事!朕反复思考,觉得卿所言有理!但忠臣事主,必须一心一意,岂能存有他心!今日请卿来再商议,天下之位全系卿之一言,可朕之意则两全,不可违朕之意,则即诛杀不赦!”武则天意在试探狄仁杰态度。然,狄仁杰并没有被这番话吓倒,仍坚持要立庐陵王为继承人。他说:“据臣所知,天下之位乃太宗皇帝之位,陛下岂能得而专有!太宗乎定天下,就是为子孙后代能够继承社稷,岂是为武三思等人!陛下身是大帝(指高宗)皇后,大帝患病,令陛下暂时监国,天子之位在大帝驾崩之后就应当归大帝嫡子,陛下取得帝位,十有余年,今商议皇位继承之事,理应归于李氏子孙,岂可更生异议!”狄仁杰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说道激动之处,言发涕流。武则天见狄仁杰如此激动,也触动了她母子之情,不觉呜咽流涕,命左右卷帘,上前手扶狄仁杰之背,大声地说:“卿非朕之臣,是唐社稷之臣!”命人唤出庐陵王,并对狄仁杰说:“还卿储君。”狄仁杰没有料到庐陵王,喜出望外,急忙拜伏称贺。武则天回头又对李显说:“拜国老,今日国老与尔天下!”狄仁杰免冠顿首道:“涕血洒地,左右扶持,”久不能起。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九月十五日,李显回到洛阳半年后,举行了隆重的册立太子大典。

册立太子时,武则天已七十五岁,李显也四十三岁,经过坎坷的庐陵王完全可以执政继承皇位,然而武则天却没有丝毫退位的表示,就是在患病之时也无意让太子监国,这种奇特现象引起许多人对她的不满,一场暴风雨正在激烈地酝酿之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