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宦海生涯之威镇河北

2022-07-29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狄仁杰等诬告案平凡之后,四月贬到彭泽任县令,一个堂堂正正,一心为国为民的朝中宰相却被贬为一边远小县的县令,相差之大朝野震惊。圣母皇太后武则天也对此进行日夜反思,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彻查诬告冤案的呼声日渐高涨,朝中正直敢于说真话的大臣日益增多,执行酷政,鼓励诬告数年来已有数百以上的臣工被杀、被流、被贬、被免职,朝中干办能臣日渐减少;取缔酷政,执行仁政的呼声已形成一股难阻挡的洪流,在此情况下,武则天痛下决心,在狄仁杰贬到彭泽之后不足半年,来俊臣以诬陷罪入狱遭诛杀,落了个可耻的下场。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五月,日益强盛起来的北方民族契丹,得知大唐改为大周后,朝内政局混乱,各地起义不断威胁着武则天的统治地位。契丹民族在其首领李尽忠的领导下打着“还我庐陵王的旗号”合力进攻营州(今辽宁朝阳)很快就攻破城池,杀都督府都督赵文芳,接着又举兵南下,进攻河北,一路烧杀抢掠来势汹汹,消息传到京城,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紧要关头,武则天速调武懿宗统领几十万大军前往征讨契丹平息叛乱势态。武懿宗是武则天伯父的孙子,武则天当政之后,他被封为河内郡王,曾担任过洛阳长史,坐金吾大将军等职,是武则天执政时酷吏之一。武懿宗率大军来到赵州前线之时,听说契丹数千铁骑来之,尚未见面便吓得马上要逃跑。他手下人对他说,契丹人行军不带补给,全靠掠夺老百姓,如此军队势不能长久,一定要坚持守城,等契丹军队粮食用完退兵的时候,一鼓作气追赶定能大获全胜!

武懿宗不纳良言,连夜率几十万人马南逃,部队丢盔弃甲、旗帜、器械、刀枪丢的到处都是。几千敌人破得几十万军队逃跑,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大军的溃逃导致赵州失陷,赵州百姓遭受了战争的酷劫,然而这还不算,在契丹被狄仁杰击退后,武懿宗在战后清查之时,将被契丹掠走后又回归的百姓,统一定名“反贼”,然后大肆虐杀。他把活人的肚子剖开,生取其胆,横遭战事摧残的河北百姓,万万没有想到,战争结束会有如此残忍的杀戮,武懿宗征战契丹无望,武则天又急调狄仁杰连夜驰往河北任刺史。

武则天急调狄仁杰昼夜驰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任刺史,组织力量防御。狄仁杰在如此形势下,奉诏匆忙离开任职四年之久的彭泽县衙,百姓知之,扶老携幼提酒拿杯夹道相送。狄仁杰只得将实情告知父老,相劝以国事为重!急急赶赴魏州上任。

魏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邻相(今河北安阳)、卫(今河南卫辉)、北靠邢(今河北邢台)、贝(今河北清河西),与冀州相接;南邻黄河、为河南屏障。自古以来欲占河北须先取魏州,魏州如失,广大河北地区便无险可守,中原也就暴露在入侵者眼皮底下,因此,可见魏州的战略地位是何等重要,必须要有一个文武全才有雄才大略之人才能胜任,而前刺史独孤思庄怯懦无能,胆小怕事,从心理上就恐惧契丹。当契丹军队远在冀州之时,便将百姓驱赶进城上城防守,维修守备。独孤思庄的这一举动不但没有震慑契丹的嚣张气焰,反而搞得城里城外百姓心惊肉跳,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军事上军心不稳有害无益!狄仁杰到任之后,首先遣散城防百姓,让百姓安心搞好农业生产,并大声对百姓说:“贼犹在远,并不可怕,不须百姓操心也”!狄仁杰经过呕心沥血的理治,这样长期动荡不安的魏州局势很快稳定下来。同时整顿军备,加强军队作战,防卫能力的训练,达到外示无虞,内为之防的目的。使魏州在狄刺史的治理下得以盘石般的稳固,同时强盛的大唐积极调兵遣将,讨伐契丹的大军已抵达前线如大潮般涌来。契丹深感兵力不足,不敢以卵击石慌忙退至营州、平州一线收缩兵力,准备与大唐大军决战。正当契丹首领率军在幽州与大唐军队相持对峙准备决战之时;与之相邻的突厥兵突然袭击了契丹后方,将其钱财、妇女、军需物资抢劫一空,契丹兵得到此消息军心大乱,兵无斗志,突厥兵和大唐军队乘机联合夹击,契丹溃不成军犹如散沙,契丹首领也被乱军砍死!战争终于结束。战争中的河北诸州均遭洗礼残破不堪。百姓不是死于战乱,就是举家逃难,流离失所,农田荒芜,无人侍弄。而仅有少数州县未经破坏,其中魏州在刺史狄仁杰的治理下,由于措施得以管理到位,在当地还推行“缓税宽役,兴农劝桑”的政策,使魏州在战争期间不仅没有加重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反而比以往有所减轻,当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农业的丰收,当地老百姓的衣食得以保障,生活安定,同时官府的粮库十分充实,保证了战争期间军资粮草的供应,又没有加重百姓负担。狄仁杰在魏州仅一年就得到百姓十分的敬重,这在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武则天调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百姓知道后奔走相告,执意挽留,泣涕彷徨,不愿意让狄仁杰离去;但最终没有获得武则天同意。魏州百姓一致捐资建一所庙堂塑放狄仁杰像,以寄托人们对他的尊崇和爱戴!武则天统治时期,周边地区正值多事之秋。西部吐蕃日趋壮大,向东扩张,与大唐争夺西域地区,北部突厥再度兴盛,经常南侵骚扰不断,东边自唐高宗派薛仁贵征服高丽之后,虽暂时安分下来,但驻军与当地百姓矛盾重重,加之契丹的反叛,使周边局势更加复杂多变!边民担惊受怕,田荒草长,民不聊生,军队疲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对此,朝野民间颇有微词。而狄仁杰经过数十年上上下下各种经历的洗礼,静下心来为国家的利益整日整夜地辗转难眠。经过深思熟虑,先后向武则天上“请罢安东表”和“请罢百姓戌疏勒等四镇疏”。

狄仁杰上疏说:臣认为上天生养东夷、西戌、南蛮、北狄都在先祖王朝的疆域之外,因之东南有沧海阻拦,西面有沙漠阻隔,北方有大漠横亘,南方有五岭作屏障,这些都是上天用来限制夷狄,使他们不能进入中原的险阻。大唐的声威,教化已达到了过去所达不到的地方。也就是说,今天国家的四面边境,已大大超过夏殷时代了。有的人写诗赞美我朝东征西伐,教化已推行至江、汉流域,这说明前代的边远地区,如今已成为国家境内之地了。西汉时,匈奴没有一年不进攻边境杀掠官民,到了东汉又有西羌攻击汉中,甚至向东进入河东上党地区,几乎侵入洛阳。由此看来,现在我皇的王土,已大大超过了汉朝。倘若陛下再使用武力于荒原地区,耗尽物力人力财力,去争夺那些荒蛮不毛之地,追求功名于偏僻地域,争夺那难以耕种的荒原,这种不爱惜财力人力去追求扩大领土,使男人不能在田野耕种,女人不能在家安心养蚕纺织的做法,致使长城之下尸骨堆积如山,农家乡野常闻哭泣,国家处于崩溃离叛的境界。再看看汉武帝,为报先祖昔日旧恨,凭借四代皇朝积蓄的财力,讨伐西域,平定南越,北打匈奴,东征高丽,结果致国家国库空虚,盗贼四起,卖妻卖子,流离失所,国内秩序不稳......汉武帝年迈时觉醒后,停止用兵,抚恤黎民,才为上天所保佑。

前人曾说,与倾覆的车走一路不会平安。今年以来朝廷连续下令征讨边境,,耗费库银,百姓贫困,有损无益!尤其是不停地向边疆战事地区运输粮米,百姓早已被搜刮一空,如圣上不加体恤,那么国法政令就难以推行,甚而邪恶之气兴起,水灾旱魔也会随之兴风作浪,江山社稷根基就难免动摇;所以耗尽国之财力人力,去争夺荒蛮之地,实是违背了养民如子的古训!臣以为,安抚夷狄,防止他们逾越边境,没有越界侵犯的灾祸即可了,何必要穷尽他们藏身的洞穴,与他们较量长短呢?臣乞望陛下置边事于度外,只法令边兵谨慎设防,养精蓄锐以防范敌人。若敌人来侵犯,再攻击他们,这是战国李牧制服匈奴的办法。以逸待劳,边兵威力便会加倍的强大,以主人抵御客人,我军即可得到许多便利,请圣上三思。

狄仁杰还请皇帝废除安东都护府(今朝鲜平壤市)停止了江南的粮食北调,抚慰河北因战争疲劳的百姓等等。这些治国的大政方略,都被武则天所采纳。正常的情况下,武则天一般都采取屯田备战的政策,这样,经过长期的屯田,不仅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也开发了边疆经济,使边疆百姓的日子很快地富庶起来。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五月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狄仁杰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任刺史,之后任幽州都督、河北安抚使,在河北地区任职仅一年,却得到当地人民的高度赞扬和首肯,建狄仁杰祠。建三贤堂,将狄仁杰与当地魏徵(唐初宰相)韩琦(宋代名人,当地人)供奉在一起,此“三贤堂”是明代前的建筑,而把河东道,阳曲县狄村出生的狄仁杰与魏徵、宋琦供奉一堂祭奠,可见狄仁杰在魏州百姓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

狄仁杰自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十月因战乱(契丹反叛)任魏州刺史有功于百姓,国家。之后升任幽州都督。狄仁杰社会声望的不断提高感动朝野,武则天为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然而,狄仁杰却以他为国为民,勤勉守政的做人、做官、做事的原则,几十年如一日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神龙元年(公元697年)十月,狄仁杰被召回洛阳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的狄仁杰已年逾六十七岁,常年的奔波操劳身体日渐衰弱;给人的影响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此时更感责任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地关心着大唐的基业命运,经常提出一些有益于百姓国家的建议和措施,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恢复大唐基业改变和终止大周是时时萦绕在狄仁杰脑海中的一件大事。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狄仁杰六十八岁,武则天也已是七十五岁老人了。朝野上下都在酝酿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武氏家族开始公开活动,武则天侄儿武承嗣,武三思蠢蠢欲动,多次使人游说圣上,请立武家人为太子以继承大周基业。武则天虽年迈,但思维清晰,对武三思之流是有一定看法的,犹豫不决来自于侄儿们的奸诈与无能,李家虽经过打击镇压但是还有一定的影响实力,朝中和民间支持拥护李家之势力大有人在,尤其近年,李贞的反叛、徐敬业的反叛、契丹的反叛,似乎都是与武家继续执政,还是还政于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场风暴在涌动,在形成!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秋,北方的劲敌突厥,看到大唐繁华兴盛,突厥王想和大唐修好,向大唐提出将突厥王之女许配李旦为妃,大唐也已应允,后来武则天反悔将突厥王女许于武家为妇,这引起突厥王的极大不满,随即派使团往大唐议事,结果仍旧无济于事,无功而返,半路之上使团遭贼人突袭,几乎全使团覆灭,就连大唐护送人员也无一幸免!消息传到突厥国内,全国上下十分震惊,突厥王震怒之下,举全国之力,以女儿婚事为由,大举南下骚扰河北,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气焰十分嚣张。武则天即命太子(李旦)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帅征讨突厥。时太子生性软弱,胸无韬略,难以承担元帅大任,武则天便命狄仁杰知元帅事(实际行元帅之职),并亲自为狄仁杰送行。以鼓励将士士气。

突厥默啜可汗烧杀抢掠一场之后,闻之狄仁杰率大军前来不予应战,急速掠赵、定等州县万余男女退还漠北。狄仁杰率之追赶不及,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使。面对赵、定等州县战乱之后残垣断壁,田地荒凉的凋残景象,迅速制定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各种赋税,对战乱被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不予追究使其乐于回乡安心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战后粮食紧缺,尤有穷困百姓多时难见米粮,狄仁杰从近河北道地区购集运之灾以解燃眉之急。三、修驿道以济旋师。数十万军队集结于战乱之处,给当地及军队都造成困难:粮食、军需的补给,当地的社会治安稳定等,及时快捷多修几条驿道,以助军队迅速各地军营。四、严禁部下骚扰百姓。犯者斩。四条措施的落实,河北局面很快恢复安定。生产生活也实现正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