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宦海生涯之初试锋芒

2022-07-29

幼年的狄仁杰和母亲就是在狄村生活的。到了少年,为了照顾在外做官的父亲的日常生活起居,他和母亲远离家乡去孟州和父亲一家人团聚,从此,又跟父亲漂泊于任上官场之中,游览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少年的狄仁杰在书山中艰辛地攀爬孜孜不倦、执着而认真,他熟读诗书,精研儒家经典,且对医术也颇为精通!从各方面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同时还习武健身,他的剑法达到纯青状态,一柄祖传雨龙宝剑,舞得出神入化。在父亲的宦海中识得风浪,分清了暗礁与浅滩,用自己学得的知识逐渐识别人间的善恶,用自己对父亲宦海生涯的理性分析,开发自己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应用,锤炼了自己的意志,铸就了他睿智善辩、刚正不阿、为民请命、敢于坚持、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和做事的原则。

历经近二十年的寒窗跋涉,从知识到实践,狄仁杰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显庆元年秋(公元656年)27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而步入仕途。随即往汴州任判佐。在任期间正直躬勤,深受百姓及同僚赞誉,但也得罪一些官场势利小人嫉妒而诬告,时任工部尚书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事实真相原委曲直,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个难得的人才,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进而上奏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初秋,狄仁杰拜别父母家人辞别同僚好友,带着随从匆匆上路。一路之上想起陪父弈棋赏月的月余父亲谆谆教诲,母亲百般的叮嘱,几分的眷恋涌上心头,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心中不免增添了多少惆怅!当行至太行山之巅,恋恋回首俯望白云下的豫州河阳大地,似乎觉得年迈的父母还在翘首相望远去的儿子。孝顺父母的狄仁杰眼睛湿润了,急忙转过身子朝着群山环抱汉垣延绵的并州大地赶去,心中却又在企盼早日与家乡的故友亲朋相见叙说那离别的思念。

阔别家乡二十年,今天带着父母的问候祝福,见到童年时的朋友和家族亲朋,尽情地互相倾诉着友谊和亲情!家乡的亲人望着狄家父子世代宦海荣升,为家乡增光添彩,大家都很激动深感荣幸。

狄仁杰在家乡并州上任之后十分兴奋,暗下决心一定要多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任职期间遇事多到百姓之中明察暗访,不避亲不护短,执法严明,政平舒理,凡是他经手的案子从不积压及时处理,由于他办案认真严谨公平执法没有出现冤假错案,因此受到同僚百姓的一致好评。

狄仁杰的仁孝在人们心中有着极好的口碑。他不但自己孝敬父母,而且还用自己的行动直接去影响他人:并州法曹参军郑崇质,生性恭顺仁孝,对其父母颇能尽为子之道。狄仁杰上任不久,同僚郑崇质被上司派使远方。郑母亲已年迈且身患重病,如郑远去,家母身边无人照看十分不便,如不去,身为政府公职人员将受到降职革职查办。正处两难之际。狄仁杰看到十分同情,便安慰郑参军说:“公且莫着急,太夫人病情危重,若公奉命出使远方路途遥远,岂有不担心之理?哪也将影响公的公务。”说罢,遂主动去都督府对长史蔺仁基说明情况,要求代替郑崇质充使外出。长史蔺仁基是并州都督府最高长官代行都督职责。他听了狄仁杰陈述之后十分感动,他动情地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当时,都督府司马李孝廉正与长史蔺仁基闹矛盾。看到狄仁杰能主动代替无私人深交的同僚远行;古时交通不便,需长途跋涉、异常辛劳;对此行为长史十分感动且深感惭愧,便主动去司马李孝廉处,推心置腹真情交流化解矛盾。对照狄仁杰行为深感不如,随后蔺李二人则握手言和,和好如初。狄仁杰在并州任职仅是宦海生涯的开始,一个普通的官员却能以自己高风亮节的高尚行为、消弭上司之间矛盾,这使狄仁杰的声望在当地迅速提高,狄仁杰完成替同僚外出的使命后又回到并州任职,在并州数年的做官生涯,为百姓做过许多有益的事,然而,并州虽是故乡,在他的一生中只是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以后回来督运过一次粮食之外,再也没回来任职。当地百姓却为他修建祠堂年年祭祀尽享人间香火,仅故乡阳曲的狄公祠明代以后一直完好无损,并有300亩祀田收入保障祠内四季祭祀不断,千余年来一直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怀念。

显庆五年仲夏(公元66年)高宗由武则天伴驾前往汾阳宫(今山西静乐县境内)避暑兴游,狄仁杰任知顿使臣予先往汾阳宫观察,安排皇上食宿,只听当地县令欲征集万余民工重修官道,狄仁杰询问县令为何重新修路?县令回答说:原来的路经过妒女祠恐惊圣驾,狄仁杰听了以后说,当今皇上皇后乃至上圣君,普天之下均为辖属地面,哪有惊驾之说!逐令停止重修官道,只令原路清水洒地,黄土垫道。这样减轻了当地万余民工的劳役,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赞狄仁杰的惠民恩德。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乾封元年春月(公元666年)狄仁杰在并州都督府任法曹,将往外地调任县令,启程之日,都督府上下同僚或骑马或步行争相送往十里官厅话别,而家乡故里的乡邻百姓,市农工商,太阳还没出山,便早早聚集在官厅周围及狄家故居等待着送别亲人上任。狄仁杰骑着马远远看见了乡亲们赶忙早早下马,急走几步,握着亲人们的手,激动的泪水淆然而下。乡亲们千叮咛万嘱咐,一群人陪伴着狄仁杰路过家门往前行,官道两旁又是扶老携幼熙熙攘攘送别的乡邻,说不尽的辞别话语。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送别的人们脸上泛着红光。狄仁杰再三拜辞家乡父老同僚仁人,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往汉源县(现四川西南山区雅安地区)的旅途。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调任浦阳(江苏运河边一富庶大县)县令;浦阳虽是富庶大县,濒临运河,漕运繁忙,也是盐业集散之地,为国家重大税收来源之一,但地方管理不善,匪患猖獗,官盐多次被劫,官税征收受阻,地方秩序混乱,民心慌慌,朝廷官员不时被害......狄仁杰到任后,经历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明察暗访,终于破获了拦劫官盐和盐业走私大案多起,将地方恶霸、匪首、与匪勾结的贪官污吏一并绳之以法,千里漕运畅通无阻,官盐得以保障,朝廷税赋足额收缴,市场繁荣,民心稳定,浦阳地域又改一派欣欣向荣兴旺景象。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调任岐州(现陕西凤翔)刺史,此处属边疆地域,远离内地,当地百姓生活极为艰苦,多年来战争不断,匪患猖獗,民不聊生,打家劫舍司空见惯,各县均难派官员到职。狄仁杰上任路上不时与贼寇周旋,县衙之内荒草丛生,野兔出没,甚是荒凉,衙役人等各自谋生,偶尔到衙也只是看看而已,别无他法。狄仁杰到任感概万千,只得打扫厅堂,训练衙役,重整衙门氛围。当将上任路上捕捉的草寇押上大堂推审之时,多年来未见大开的衙门前,立即人山人海,争相观看。连审数案之后,市面人心慌慌的情景迅速稳定下来,日渐繁华,随着3000万两饷银被劫案的侦破。西北混乱的局面很快稳定了,边疆出现了少有的宁静,大唐与西域各弱小国家的往来逐渐又频繁起来!而此时的吐蕃,经松赞干布与父亲两代人的整治,已将西域藏族统一形成一个强盛的民族。他们敬畏中原大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之前,他们派员出使大唐进贡修好。使者提出向大唐宗室求婚:太宗考虑到,西域吐蕃日益强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一桩婚事胜过十万雄兵,逐应允下来婚事。将李唐宗室的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时年16岁贤惠善良,知书达理。进藏完婚时,她将中原的农耕技术、制陶酿酒、碾磨、纺织、中药制药、文化艺术等由带去的有关技术人员传授给吐蕃民众,促进了藏域农耕文化及各方面的发展,融洽了汉藏之间民族关系。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文成公主与25岁的松赞干布成婚之后,近十年的时间汉藏之间和睦相处,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藩王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与周边相邻小国不断发生磨擦矛盾且日益恶化,又不能得大唐及时调解缓和,导致连年战争;大唐与吐蕃之间日渐交恶,670年前后终于爆发了战争,大唐先后派薛仁贵、李孝玄两次挂帅征讨,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国力雄厚的大唐王朝沿途各州县纷纷备战人心惶惶,关中西大门岐州(陕西凤翔)如失,将会直接威胁到大唐国都长安,情急之下,武则天即派狄仁杰为岐州刺史。狄仁杰采取安抚政策,将因战争逃到山中的为匪的人召回,同时释放逃兵回家发展农耕稳定局面,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又有大唐兵力重新部署之后,更显强大,边疆才逐日稳定,相安无事!

自离开故乡并州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官场生涯里,除认真解好属地百姓生活社会安定之外,还大量地审理了黄金案,五朵祥云、红丝黑箭、湖滨案、断指记、朝云观、铜钟案、红阁子、真假宝剑、迷宫案、铁钉案等众多扑朔迷离神鬼纠缠、凶恶惊险、血腥恐怖、甚至十余年未破的积案,稳定当地局势,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治安氛围,一时间名声大噪,神探狄仁杰的声誉在大唐迅速传开,震动朝野,引起唐高宗,武则天的极大关注。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年夏,狄仁杰奉调京城任大理寺丞,负责审理大唐错案积案及涉及到国家,老百姓的重特大案件,那时狄仁杰官仅从六品,但他不计较官职,到大理寺后,即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工作,接访百姓,审视狱囚,在短短的一年之中,就审理17000件,且从无一人诉冤。调入京城第一年年终进行业绩考核,负责考试的是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他没有深入仔细了解情况,在大理寺上报给新官狄仁杰考评为中上等的结果给否定了,大理卿张文谨认为此事不公,向刘仁轨提出异议,刘仁轨问张文谨狄仁杰审理了多少案件?张文谨答:年内审理17000件,而且没有一人诉冤。刘仁轨听后大惊,深为自己的失察感到内疚,于是重新将狄仁杰考评结果改为上下等。大唐对官员的管理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即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并对考核成绩严格地分为九等,上下等为第三等。进京任职第一年就取得如此优秀的政绩,这使他很快崭露头角,同时也为今后仕途通达铺平了道路。期间,狄仁杰审案成绩卓越,名声极大,外地一些疑难案件纷纷上勒,请狄仁杰帮助审理。蓬莱小县竟发生数件人命大案,狄仁杰杰到蓬莱后不到半年,积案都迅速告破。

狄仁杰在执法时力争做到司法公正,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对案情亲自深入梳理调查,决不乱用刑法逼供或屈打成招,决不敷衍,决不徇私舞弊。

狄仁杰任大理寺丞的第二年,即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守卫昭陵的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卫中郎特大将军范义才,分辨不清地域,为军中事,误砍伐昭陵柏树一株。此事让高宗知道后,十分震怒,痛哭流涕!高宗八岁时失去亲生母亲长孙皇后,幼年性格软弱的他,太宗十分疼爱,关怀备至,深怕受到半点委屈。十六岁立为太子后,高宗与他朝夕相处,言传身教,深深的父爱牢牢地扎根于高宗的心灵深处终生难以忘怀!而今,竟然有人敢于砍伐父皇陵园的柏树,这种大逆不道犯上行为绝不容忍,必须诛杀以其命谢罪!

高宗立即下诏逮捕权、范二将军入狱,着令大理寺严加惩处“速判立决”!而大理寺审理后,只判处免官除名不得另用!高宗看完大理寺奏章感觉判刑太轻难以接受,于是亲自召见狄仁杰对他说:“权范二人无视圣皇砍伐陵园柏树,陷我于不孝境地,罪大恶极,理应处死,卿等为何从轻?我知道卿是好法官,不可违抗圣命!”大理寺众人只是面面相观,没有一人据理抗争,唯狄仁杰固执不已,高宗勃然恼怒变色,狄仁杰的上司大理寺正卿唯恐吃亏,忙令他退出宫去。而狄仁杰依旧岿然不动,苦苦进谏:“臣听说不顺从皇上,违背陛下旨意,自古以来十分困难,臣愚昧,但臣以为不一定都是这样,如果生活在桀纣时代,的确很困难;如果在尧禹时代,幸遇一代明君就不可能像“比干”那被杀。从前魏文帝时下令迁徙国民南下,大臣辛毗当众拉住文帝衣袖谏争,终被采纳,贤明君主是可以用国家法理说服改变主意的!忠臣进谏从来不怕权威。现如今陛下不采纳臣的意见,臣下世之后,臣却羞于见辛毗呀!陛下制定的法律,悬挂在宫廷外的阙楼上,按法律的规定权范二将并未犯死罪,陛下却要斩首,这样做,法律变失信于天下,法律不固定随意改之,老百姓该如何遵守?刑律部门又该如何执行呢?因为一棵树而杀两将军,正如张释之所说,假如有人盗长陵一杯土,又该以何法加之?如果我听从陛下旨意,屈杀权范二将,天下百姓会怎样看陛下?千年之后人们又会如何评价陛下呢?仁傑决不能陷陛下于不仁不道之境地!狄仁杰对陛下这番有节有理,处处为陛下着想,却又十分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语调,避免将高宗逼到难看的境地。高宗听了狄仁杰这番话,觉得都是为自己着想,且难以反驳,于是不便再动怒,无奈之下只好放弃自己的主张。权善才、范怀义二人得以免死。流放到岭南。事后,高宗冷静下来对狄仁杰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并下诏命史官把此事编入国史。”他还说:“仁傑能为权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

不久狄仁杰被唐宗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侍宠枯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劳费钱财,狄仁杰知道后即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华,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立本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地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立本,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立本,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立本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支度郎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