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死里逃生

2022-07-30

初唐名臣狄仁杰一生断案如神,侦破了无数疑案,平反了无数冤狱,人称“神探”,清末长篇公案小说《狄公案》讲的就是神探狄仁杰破案的精彩故事,可狄仁杰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在85岁高龄时遭人诬陷,险些要了性命。

说起狄仁杰的冤狱,不得不从魏元忠说起。御史中臣魏元忠生性耿直,脾气倔强,是历史上少有的直臣之一。酷吏来俊臣对魏元忠早就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是偏偏皇帝武则天对魏元忠格外器重,别说来俊臣,就是在朝中红得发紫的武则天爱侄武三思也不得不让魏元忠几分,加之来俊臣一时还抓不住魏元忠的任何把柄,所以一直不敢把魏元忠怎么样。

有一天,魏元忠身体不适,卧病在床,家里人非常着急。正在这时,魏元忠手下有个名叫郭霸的监察御史带着厚礼前来探望魏元忠。这郭霸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入朝前只不过是一个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县丞,可他硬是凭借着三寸不烂之巧舌和溜须拍马的过硬本领,被武则天一手提升为监察御史。

得知顶头上司魏元忠有病,郭霸岂肯轻易放过这个巴结上司的最佳时机?郭霸来到魏元忠病榻前一阵问寒问暖,关怀体贴之后,声称他有祖传的秘方,可凭病人的粪便来诊断病情。魏元忠的家人正在为魏元忠的病情发愁,听郭霸这么一说,赶紧取来了魏元忠的粪便。

郭霸接过魏元忠的粪便,用食指蘸了一些放在舌尖上,抿着嘴咀嚼了一会儿吐了出来,没有言语。片刻,他又用食指蘸了一些放在舌尖上,依然抿着嘴咀嚼。这一次他没有吐出,而是咽了下去。然后面带喜色的对魏元忠说道:“大夫的粪便要是味道有些甜就糟糕了,幸好是苦的,说明不是什么大病。恭喜大夫,贺喜大夫,您的病不日即可康复。”

因为郭霸刚刚进入御史台,魏元忠与他相识不久,对他的为人并不了解。当时魏元忠只是个御史中臣,属正五品,而郭霸却以从三品的御史大夫称他,生性耿直的魏元忠听罢直觉得这个称呼比郭霸尝他的粪便更让他感到恶心。于是魏元忠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郭霸只好悻悻地离开了魏元忠家。几天后,魏元忠身体康复,逢人便说郭霸尝他粪便之事,搞得郭霸臭名远扬,狼狈不堪。

郭霸拍马屁拍在了马蹄子上,重重地挨了一蹶子,从此对魏元忠怀恨在心,时刻准备报此一箭之仇。很快郭霸就得知魏元忠与来俊臣是死对头时,当即毫不犹豫地转身投靠来俊臣,成了来俊臣的忠实走狗。

一直想置魏元忠于死地而后快的来俊臣有了魏元忠的部下郭霸,想要给魏元忠罗织一个罪名那简直是易如反掌。恰在此时,武承嗣因狄仁杰多次反对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太子,对狄仁杰恨之入骨,找来俊臣商议如何搞掉狄仁杰,扫除武氏后人当太子的最大障碍。

武承嗣和来俊臣狼狈为奸,一拍即合。经过一番密谋,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正月,户部尚书狄仁杰、同平章事任知古、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尚书左丞卢献、御史中臣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七大臣以“谋反”罪被来俊臣关进了监狱。

来俊臣是历史上最有名的酷吏。他发明了“喘不得”、“突地吼”、“失魂胆”、“死猪愁”、“求即死”等令人闻风丧胆、不寒而栗的刑罚。被他抓捕的“罪犯”大都因无法忍受这些生不如死的刑罚,不等用刑便主动“招供”,以求速死。所以七大臣中的任知古、裴行本、崔宣礼、卢献、李嗣真等5大臣都没有让来俊臣费力就主动承认了“谋反”的事实。

征服85岁高龄的狄仁杰比来俊臣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审讯一开始,来俊臣先以主动招供可以免死来引诱狄仁杰招供,狄仁杰知道一旦落在来俊臣手里,必死无疑,故厉声说道:“用不着免死,我承认就是了。大周革命,万物更新。我身为唐室旧臣,甘愿就戮,我谋反是事实。”来俊臣听罢,心中不由一阵狂喜。

也是狄仁杰命不该绝,在来俊臣身边陪审狄仁杰的是判官王德寿。王德寿见狄仁杰如此“驯服”,心中不由一动,一个实现自己梦寐以求愿望的计划油然而生。

原来,王德寿求仕多年,因德才平庸一直郁郁不得志。万般无奈他只好投靠来俊臣,这才勉强得了一个下下品的判官职务。但他的野心并没有就此停留,他觊觎窥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杨执柔的职务已经许久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搞掉杨执柔。这一次他认为是天赐良机。

在送狄仁杰回牢房的路上,王德寿讨好狄仁杰说:“今天的事德寿也是受人差遣,身不由已,好在尚书的事已经搞清楚了,可以免于死刑了。”

狄仁杰平常非常厌恶王德寿,听了他的话,并没有理睬他。

王德寿见狄仁杰沉默不语,以为狄仁杰心有所动,连忙说道:“德寿想借尚书之力,捞个宰相当当,不知尚书肯帮忙否?”

狄仁杰闻言感到莫明其妙,我如今已是一个罪臣,性命难保,如何能帮王德寿实现当宰相的梦想?他疑惑地回头看了王德寿一眼,冷冰冰地说道:“你想要老夫如何?”

王德寿满怀希望地说道:“尚书只要供出宰相杨执柔和您一起参与谋反就行了。”

狄仁杰听罢,这才恍然大悟。王德寿这种奸佞小人的卑劣行径气得他浑身发抖,许久才捶胸顿足,仰天长叹道:“苍天呀,我狄仁杰怎么能做同这样的事?”说罢气愤至极的狄仁杰一头朝路边的柱子上撞去。

王德寿见势不妙,慌忙一把抱住了狄仁杰。

几天后,并没有死心的王德寿拿着笔和纸来到狱中,希望狄仁杰能再供出宰相杨执柔,争取减免刑罚。这一次狄仁杰没有拒绝,而是顺从地接过了王德寿递给他的笔和纸,并答应照王德寿说的去办。王德寿以为狄仁杰回心转意了,放下笔、纸,心满意足地做起了他的宰相梦。

第二天,心急火燎的王德寿再次来到狱中,询问狄仁杰的供词写好了没有。狄仁杰推说供词还没有写好,然后拿出早已脱下包好的棉衣递给王德寿,话中有话地说道:“麻烦你把这件棉衣交给我儿子狄光远,告诉他说天气一天天地暖和了,请他把棉衣里的棉絮去掉一些,重新缝好,给我送来。”此刻的王德寿有求于狄仁杰,闻言立即屁颠屁颠地拿着狄仁杰的棉衣朝狄仁杰家中跑去。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拆开父亲的棉衣,发现了狄仁杰用王德寿提供的笔和纸连夜向武则天写了一封“诉冤信”。狄光远不敢怠慢,立即拿着父亲的“诉冤信”求见武则天。

七大臣中唯有耿直的魏元忠没有被来俊臣的淫威、酷刑所吓倒,硬是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来俊臣。

负责审讯魏元忠的是来俊臣的“得意门生”候思止。候思止用尽了来俊臣发明的所有酷刑,魏元忠硬是没有丝毫地屈服。恼羞成怒的候思止,歇斯底里地咆哮着让人把魏元忠脚朝上,头着地,倒捆在马背上,然后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子。马立刻发疯似的朝前跑去,地面上顿时留下一道道血迹,魏元忠很快便昏死过去了。

候思止让人把魏元忠从马背上解下来,用凉水泼醒魏元忠,让魏元忠招供。没想到魏元忠依然破口大骂:“我魏元忠命薄,不幸被恶驴从背上推了下来,脚还在镫上挂着,故遭此厄运。”

候思止听魏元忠骂自己是恶驴,更加恼羞成怒。他命人把魏元忠重新倒挂在马肚子上,这一次他亲自骑在马背上,鞭子像雨点一样地落在马背上,受惊的马象离弦之箭一样地射了出去。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候思止被马颠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这才收住马缰,令人把奄奄一息的魏元忠放在地上。

许久,魏元忠吃力地支撑着面目全非的身体,怒视着候思止,声音低沉但却铿锵有力地说:“候思止,你身为大唐御史,应该知道礼数的轻重。如果想要我魏元忠的脑袋,你尽管用锯子来锯好了,又何必非要我承认谋反不可!”

直到这时,来俊臣、候思止才知道想要魏元忠承认谋反简直被登天还要难。

再说武则天一开始根本就不相信狄仁杰等七大臣会谋反,但七大臣中有6人刚一拘捕就主动承认了谋反的事实,又不由她不相信。正在她犹豫不决的时候,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求见,武则天连忙召见了狄光远。

看了狄仁杰的“诉冤信”,武则天这才知道七大臣是冤枉的。她将来俊臣召来询问道:“狄仁杰他们谋反的事到底是真是假?”

来俊臣不知道狄仁杰的“诉冤信”已经到了武则天手里,所以他依然从容不迫地答道:“狄仁杰等人在狱中衣冠依旧,寝食安定,如果没有谋反,他们会自己承认吗?”

武则天不相信,派舍人周綝前往狱中查看。来俊臣怕露了马脚,赶紧找了个借口退了出来,匆匆忙忙地到狱中布置去了。等周綝来到狱中查看时,但见狄仁杰等人穿戴得整整齐齐的站在那里欢迎他。

其实来俊臣的担心是多余的,满朝文武大臣都惧怕来俊臣,更何况是一个舍人?周綝胆战心惊地在狱中掠了几眼,转身便要回宫向武则天复命。来俊臣拦住他说:“周兄慢走,小弟有一事相求。”说着他把几封写好的书信递到周綝手中,让他转交给武则天。周綝接过来一看,原来是狄仁杰等人写的“谢死表”。

武则天听了周綝的汇报,又看了狄仁杰等人写的“谢死表”,又开始有些相信狄仁杰他们真的犯了谋反之罪。

一天,武则天在皇宫里偶然遇见了被来俊臣陷害致死不久的前宰相乐思晦年仅9岁的儿子乐颖。乐颖告诉武则天说:“狄仁杰他们一定是冤枉的!陛下若是不相信的话可以做一个试验,您只要随便给狄仁杰他们列几个罪名,然后写一封密信派人交给来俊臣,最后您所列的罪名肯定都会成立。”

武则天将信将疑,一试,果然如此,她这才确认狄仁杰等七大臣是冤枉的。

武则天立即下令召见了狄仁杰等七大臣,对狄仁杰他们的自诬行为表示强烈不满,一见面就厉声质问道:“既然这些罪名都不能成立,你们为什么还要承认?”

七大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沉默片刻后,狄仁杰站出来回答道:“我们要是不承认谋反的话恐怕早就死在来俊臣的酷刑之下了。”

武则天立即反驳道:“那也未必,魏元忠不是没有承认也没有死吗?”

稍顷,武则天又问:“那你们为什么又要向我写谢死表呢?”

“谢死表?”七大臣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们不曾写过谢死表。”

武则天把周綝转交给她的“谢死表”拿出来让狄仁杰他们看,七大臣这才知道原来所谓的“谢死表”是来俊臣让人摹仿狄仁杰等人的笔迹伪造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置七大臣于死地。

至此,七大臣谋反一案终于水落石出。第二天,武则天下诏宣布狄仁杰等七大臣无罪释放。来俊臣不甘心,坚持要求杀掉狄仁杰等七大臣,武则天坚决不同意。但是,过了一天,武则天还是下诏,贬狄仁杰为彭泽令,魏元忠为涪陵令,任知古为江夏令,崔宣礼为夷陵令,卢献为西乡令,裴行本、李嗣真则被流放到岭南。

对七大臣来说,没有死在来俊臣酷刑之下已经是万幸了,他们还会在乎官职的大小吗?



分享